“人风”的确是避讳
- 资源简介:
- 在《语文月刊》1999年11月上,有何茂林先生的《人风果是避讳吗》一文,对教材的注释有异议。但笔者确认,的确是因为避讳,柳宗元才将“民风”改为“人风”的。<br>
其理由是:<br>
(1)避讳具有时代性。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是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用改字或缺笔的办法来回避。如:秦庄襄王名子楚,秦朝把“楚”改为“荆”。《史记·秦始皇本记》:“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剪使将击荆。”“荆”就是“楚”。<br>
汉高祖名邦,“邦”改“国”。《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汉石经残碑作“何必去父母之国”。<br>
唐太宗名世民,“世”改为“代”或“系”,“民”改为“人”。例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原先有“民部”机构,因避李世民的讳,而改成“户部”。柳宗元《封建论》把“三世”改为“三代”,把“生民”改称“生人”,捕蛇者说把“民风”改称“人风”<br>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所避的讳。而在这个朝代的人必须注意避讳的情况。一般在历史文献或着史书等官方资料上极力注意避讳。<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