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题,约11740字。
福建省“华安、连城、永安、漳平一中,龙海二中,泉港一中”六校联考2009-2010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
(1)剑阁峥嵘而崔嵬,,。(李白《蜀道难》)
(2)锦瑟无端五十弦,。(李商隐《锦瑟》)
想当年,金戈铁马,。(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骐骥一跃,;驽马十驾,。(荀子《劝学》)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南康直节堂记
[宋]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逐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岌然:高耸的样子
B.特立不倚特立:与众不同
C.不为皦察之政皦察:严明苛刻
D.然后委曲随物委曲:屈曲变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既写景叙事,又记人明志,叙事描写自然贴切,情与心思俱入佳处。
B.“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直节堂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
C.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赞赏徐望圣的品行节操。
D.客醉而歌,畅抒胸怀,是作者多年来不平遭遇郁积的愤懑的一次宣泄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5分)
译文:
②.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4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注]此诗作于至德三年(758)作者因事由苏州长洲尉被贬潘州(今广东茂名市)南巴尉之时。
(1)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请你作简要分析。(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并不是我们爱闹事,我们本来在学堂里头好好地读书,我们这回的运动也不过是自卫的运动。我们无缘无故地挨了打,当然不肯随便了结……”觉慧忍住气和平地分辩道。
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克安向高老太爷告发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家》)
B.在大街的尽头,一处黑魆魆的凹进去的地方,就看见了葛朗台的家。长年的失修,已经使门框上出现了好多洞眼,倒有几分像监狱的门口。
这是小说发生的背景:索漠小城不像巴黎那么繁华,房子看上去活像阴森的修道院,凄凉、衰败、枯燥。(《欧也妮·葛朗台》)
C.鸣凤被逼嫁给冯乐山,出嫁前的一个晚上她去找觉慧。觉慧赶着写稿,没有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含泪离开了觉慧的住处。鸣凤刚离开,觉民来告诉了事情的真相,觉慧急得几乎发疯,四处寻找鸣凤,但太迟了。鸣凤绝望中,怀着对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家》)
D.欧也妮是巴尔扎克笔下的理想人物。她纯洁善良,温柔顺从。她渴望爱情并最终得到真情,拥有财富却被金钱吞噬,精神的寂寞使她只得在痛苦中求助于宗教来解脱。(《欧也妮·葛朗台》)E.“我……我的脾气……现在我不生气……我想看见他,你把他喊回来。……我不再……”祖父说,他从被里伸出右手来,揩了揩眼泪。……祖父又催促觉慧道“你快去把你二哥喊回来。……,冯家的亲事……暂时不提。……我怕我活不长了……我想看看他,……看看你们大家。”
这是高老太爷临死之前的忏悔。为力挽高家颓势,高老太爷将维持这个家的希望寄托到孙子辈的身上,对觉慧说出“你很好”,并放弃了包办觉民的婚事。(《家》)
7.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