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教案19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一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9/19 15:52: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76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背景材料】
  《我的空中楼阁》比喻赏析(黄祖泗)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古有“眉似青山,眼若秋水”之语。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本无新颖之处,但作者却妙出“高招”,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眉黛”之喻给“痣”之喻铺垫,“痣”之喻又强化“眉黛”之喻,这种独特新颖的比喻,不仅点染出了“小屋立于山脊”的玲珑清新,自然柔和,而且还令人由之而联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姣好面容,从而对所绘之景产生一种具体、亲切之感。
    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
  作者把碧绿的稻田比喻成浩瀚无际的“绿海”,给人以整体感,真是恰切至极;而作者把风吹稻秧所呈现的情态又喻为起伏的“波浪”,则更加深了人对“海”的印象。这种一个比喻建筑在另一个比喻的基础上,且两个喻体间又有内在联系的“续喻”形式的精当运用,形真态切地表现了稻田如大海一样壮美的景色。
  老舍先生在《言语与风格》中说道:“没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也没有比一个可有可无的比喻更累赘的。”他还主张,如要用比喻,“便须惊人,不然就干脆不用”(《比喻》)。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李乐薇在遣“比”设“喻”时,总是力求新奇独特、优美传神。例如:
    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本体“山”与喻体“花蕊”,原本是极不相干的东西,但作者却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新奇地将其“联”在了一起,表现了“山”的“花蕊”之形。而“花蕊”“慢慢地”“绽”开了的情态,更传神地绘写出了群山这静态之物在“破晓之时”,因光线的变化而给人的动态感,产生出了一种“惊人”的艺术效果。这种被朱自清先生称为“远取譬”的方法,在文中还不乏其例。例如:
    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喻为“蝶”,确属前人未言之语,两个新颖独特的喻体的运用,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上,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
  莱辛认为:“诗想在描绘物体美时能和艺术争胜,还可用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化美为媚,媚就是在动态中的美。”(《拉奥孔》)李乐薇深谙“化美为媚”的艺术之道,在作比设喻时,相当注重选用动态的形象作为喻体以描绘本体,使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从而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例如: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把“山”喻为“一望无际的水面”,喻为“辽阔无边的天空”,都仅仅增强了所绘之物的形象性,还未能引起动感,“撩”起人的流动的浮想。而将“小屋”喻为“飘过”的“一片风帆”,“掠过”的“一只飞雁”,则不仅从“点”“面”上表现出了其形态特征,而尤为精妙的是,它还使这本为静止的景物显得楚楚动人,令读者由此延伸出无穷的遐思来。这正应了培根那句话:“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这篇散文比喻技巧的高超,不仅在于作者善于捕捉最生动、最贴切的喻体来构成比喻,而且还在于,作者在运用比喻时并非单纯地摹写自然形态,而是注意把自己强烈的主观情感倾注其间。从文中可以看出,在对自己所热爱的景物的描绘时,其喻体无一不显极美的事物。“眉黛”“风帆”“飞雁”“鸟”“蝶”“牡丹”“芍药”“花蕊”“绿海”“空中楼阁”等,形丽姿美。异彩纷呈的比喻运用,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空中楼阁”的无限钟爱之情,令人读之产生共鸣,引起对作者所绘之物的热切向往。这样作比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远非那些纯客观的描绘所能相比的。
  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在运用比喻时,不仅注意了喻体本身的新颖奇特、形象传神,而且在比喻形式上也极讲究变化多样。文中既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形式的运用,又有博喻、续喻、倒喻等特殊形式的运用,它们的兼连交错,各各显出自己的风采,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9期,原题为“巧譬设喻,形美神跃”。有删节)
【示范教案】
我的空中楼阁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本文诗的语言和画的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掌握文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诵读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通过对文章诗化的语言、绘画结构的赏析把握意境之美。
  难点: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解决方法: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文中生动的比喻、对称的句式、排比的语段可背下来。
  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相关问题。
  3.启发学生调动审美感受,运用联想,深刻理解作品的意蕴。
学生活动设计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