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0年名校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1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1/6 16:59:4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1360字。
  安徽省2010年名校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
  语 文 试 题
  本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无论物质文化或属于上层建筑的精神文化,都和那个社会的发展时期的物质生产水平及社会性质相适应。中国古代文化,无疑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国博物馆的陈列品,各地区的出土文物,如新旧石器时代的石器、玉器、青铜器、陶器、瓷器、铁器、货币等等,都说明这个问题。中国历史上记载文字的甲骨文、金石铭文,众多的前人著作所表达的典章制度,以及农业知识、天文知识等等,都说明这个问题。
  当然,中国古代文化是非常灿烂的,无比光辉的。拿青铜器来说,拿陶瓷来说,拿丝织物来说,都居世界的前列。拿创造发明来说,造纸、指南针、火药三者更是其他民族所赶不上的。但这些文化成果都是在黄河流域,其次是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形成起来的,中国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这样一个伟大的土壤。正是生息在这个土壤上的各民族人民的劳动和斗争,取得了这个有长期历史的光荣成就,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创造者。
  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两者并不是平行发展的,更不是互不相干的。在某种物质文化生产的基础上,才产生某种精神文化,我们的古文字的形成及其发展正是古代渔猎社会走向农业社会的结果。农业知识、天文知识、典章制度,直到伦理观念,都是如此。两者不相干的说法,甚至精神文化产生或者指导物质文化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这样就无法说明中国古代文化的两个方面的真正关系。所谓物质文化,其动力就是不受约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个道理,今天仍是一样的。所谓精神文明,仍是来源于物质文明,来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有些人就把封建伦理作为永恒的真理,要求继承,要求社会主义的国家和各族人民还继承那些封建的忠孝节义等等,即或不是具体地继承,也要抽象地继承。这还是“西学为用,中学为体”那一违背时代进步的概念的继续。这同样也涉及物质文化。“曾侯编钟”作为古乐器来讲,那是了不起的,很值得骄傲的,但由此而轻视电子琴,轻视钢琴,这就不对了。古代的灿烂文化,只证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历史的存在,但是古代文化不能代替现代文化。而我们是生活在现代文化之中,不可能生活在古代文化之中。
  (节选自李一氓《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序》)
  1.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古代文化既包括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的物质文化,也包括那一时期的精神文化。
  B.中国古代文化主要形成和发展于黄河流域,广袤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这片区域也功不可没。
  C.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荣成就,是文化成果产生地的各族人民世世代代战天斗地辛勤劳作的结果。
  D.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古代文化无法比拟的。
  2.下列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是平行发展的,物质文化的生产是精神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B.认为精神文化产生或者指导物质文化的说法,或者认为两者不相干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