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为王》教案14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我若为王》学案
傅美玉
一、 目标栏
1、 理解作者对国民主权意识,奴才性格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
2、 体会作者诙谐的语调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
二、 资料库
1、 作者简介
聂绀弩(1900~1986),现代作家。曾说过他是学习乃至仿效鲁迅的杂文的一个。他的杂文在维护鲁迅开拓的杂文传统,继承和发扬鲁迅杂文的战斗风格上,作出重要的贡献。
抗战后,聂绀驽出版杂文集有:《历史的奥秘》、《蛇与塔》、《早醒记》、《血书》、《二鸦杂文》、《寸磔纸老虎》以及《海外奇谈》等。
聂绀弩杂文针砭时弊,深刻锐利。他的议论性杂文,不空发议论,内容大多具有针对性,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他的文笔晓畅,明快,不管写什么,仿佛都喜欢率意而言,信笔而书,不受什么拘束,然而又自有优美的感情色泽和锐利的思想机锋闪烁其中。
2、 文章深刻的思想性
这篇课文批判了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这是没有疑问的。它的思想的深刻性在于,不是一般地批判皇权意识到奴才思想。
课文假设“我若为王”以后的种种情景,“我”将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没有任何过错,听不到任何反对的声音。然而“我”却突然觉悟到:“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而已。皇权和奴才是一对双胞胎,后者是前者生存的基础。因而作者以满腔悲愤的心情写道:“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作品由对皇权意识的形象化批判转入对奴才思想的抨击,正是从一般人思考止步的地方起步的,因而课文的思想性显得尖锐、深刻,不同凡响。
3、 中国的“奴性”思想
中国自古以来只有“天赋王权”,而没有“天赋民权”的概念。这种文化上的传统,导致了中国人渗入骨髓的对“皇帝”的依赖意识,培养了民众的“奴性”思想。在这种传统意识支配下,中国人不到“万劫不复”的地步,不会主动革新或者是改变传统的机制。
三、 自测园
1、 下列加点字注间
呵斥( ) 谄媚( ) 畏葸( ) 憎恶( ) 匍匐( )( )
2、 解释下列词语
匍匐:
谄媚:
畏葸不前:
见笑:
四、 问题窗:
1、课文描绘“我若为王”后的种子情蚊,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假定又假定”的前三段联想,句式几乎相同,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