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70个字。
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清塘荷韵》说课稿
武汉市东湖中学杨淑君
一、文本解读
《清塘荷韵》是高一《语文读本》第二册中的一篇写景抒情类散文。叙述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个十分平常的故事:友人从湖北洪湖捎来几颗莲子,作者把它投入池塘里,在一年复一年的焦急等待中,蛰伏的莲子终于破土而出,其形其色蔚为壮观。抓住了这条线,作者行文的脉络就清晰了。课后的“思考•探究”中提示为“种荷—盼荷—喜荷—赏荷”,我以为概括为“想荷—种荷—盼荷—观荷—赏荷—祝荷”更恰当些。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理解,也不是我这节课的重点,但我会将我的想法和理由告诉学生。
初读此文,我就被作者朴实、生动的语言,美丽的画面吸引。反复诵读之后,更是为其中蕴含的顽强生命力,豁达超然的情怀深深震撼。可要使生活经历并不丰富的学生,在一节课内领悟一个90岁学者的生命赞歌,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设想了以下几种突破法:
1、从课题入手,“韵”即情趣、趣味。可见“清塘荷韵”,既写了满塘荷花从无到有的生长过程,也伴随着作者浓浓的爱恋之情。
2、教师示范朗读某一段,并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品味出生活的情趣。再放手学生自主选择其他段落品读,从而品味出生命的哲理。
3、在整体阅读之后,学生自读,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品析。学生一般会选择八、九两个段落,教师相机点拨学生关注“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等句子揣摩作者的情怀。
4、教师质疑:第10段并没有描写荷花的景物,去掉可以吗?学生展开讨论。
5、将本文与《荷塘月色》作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比较两文相同景物(荷叶、荷花、荷塘、月色)的不同特点,结合相关背景,领悟作者个性、人格的魅力。
我想,教师首先要有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不能只依靠教参或现成的资料,有了这样的理念,才能将个性化教学运用到实践中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写景抒情类散文的基本阅读方法。于是选择了第五种突破法,从课本到读本再到课外拓展,使学生对散文的阅读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提高阅读技巧和能力。
二、教学设想
(一)进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学过《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层面上,整体把握的意识不强,对意象的分析、语言的品析较粗浅,还不能做到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可见他们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个性化阅读素养尚在形成之中。
2、明确教学目标
“大纲”规定:散文的教学重点是总体把握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分析艺术手法,品味艺术语言。
根据大纲要求,针对本文的特点,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品味平实、生动的语言,分析景物描写,感悟荷韵,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掌握写景类散文的基本阅读方法,逐步培养个性化阅读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