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970字。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秦国唱主角的新人  卫鞅的成长历程;初涉政坛;秦国政坛上的主角  商鞅变法和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关系  探究杰出人物对社会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情境再现
问题探究  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进步发展紧紧连在一起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材料分析
自主探究  “重农主义”是农业社会的主要指导思想。商鞅“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制,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  情境再现
问题探究
     商鞅“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
  商鞅变法的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王充在《论衡·书解》中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即商鞅变法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战国进入中期,由于列国都急于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变法改革运动也被推向高潮。在各诸侯国的变法中,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商鞅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建议教师在讲授本节内容时,注意和已经学过的知识相联系,构建知识结构。建议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材料,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加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引言由《史记》书影和文字两部分组成。文字部分介绍了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关于商鞅变法的评述。结合引言所设置的问题,适当补充形象直观的影视材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  “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商鞅一生的主要经历:成长的历程、初涉政坛,怀才不遇、投奔秦国,主持变法。
  (1)成长的历程
  商鞅从小喜好刑名之学,后来遍学儒、墨、道、兵、阴阳各派学说。受李悝和吴起的影响很大。商鞅能够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有个人的因素、家庭因素,此外,还受社会时代大潮的影响。建议教师结合相关的史料,设置问题:商鞅为什么能够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参与分析,适当启发。
  (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
  商鞅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战国初期最先崛起的魏国。公元前365年左右,商鞅来到魏国,在相国公叔痤的门下任中庶子。公叔痤临终之际,向魏惠王举荐商鞅,魏惠王未予理睬。魏惠王和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失之交臂。后来,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强大。公元前340年,商鞅设计生擒魏将公子昂,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河西地。魏惠王说:“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