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10字。
苏教版必修2第三专题第一单元《甲烷》第一课时案例
体验探究过程领悟学科思想
(浙江省富阳中学化学组 董 君 邮编 311400 dong8707@msn.)
说明:该案例是作者在第二届全国新课程优质课评比中获壹等奖的案例。具有真实性和亲历性。
一、设计思想
本节教材内容较少,学生对CH4又有一定的了解,若按教材内容简单设计和施教,只让学生了解CH4的分子结构和主要的性质,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验探究过程和领悟学科思想。本课以CH4为例,让学生去体验有机物从发现、定性和定量研究其组成,确定其分子结构,猜测和实证研究其性质这样一个探究过程。同时,在学生己有的认知发展区内,根据遗忘规律和同化原理,既复习旧知识又同化新知识。该案例具有人本性、情景性、基础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等特色。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节课教学的要求是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CH4的空间结构和主要性质。
本节教材开篇简单介绍了三种不能再生的化石燃料的存在、加工和利用。在初中,学生已经了解了CH4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用途。在此基础上,本节教学内容将进一步介绍CH4的分子结构、主要的化学性质(燃烧氧化、取代反应、受热分解)及其应用。
按照课程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的发展要求,学生要了解CH4的正四面体空间结构。可教材只给出了CH4的结构式,而结构式只能表示CH4分子中各原子之间的排列方式,不能真实地反映CH4的正四面体结构。由于高一学生对分子空间结构的知识了解很少,本案例以学生熟悉的碳、氢原子结构为依据,让学生书写CH4的电子式、结构式。然后,施教者通过展示外加正四面体金属框的CH4分子的球棍模型让学生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既培养了表象能力,又认识了CH4的正四面体空间结构。
教材在介绍CH4的性质时,只在学生了解了CH4物理性质的基础上,重点叙述了CH4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性质,简单介绍了CH4燃烧和CH4受热分解的性质。而我以为这三个性质其实质都是CH4分子中的碳氢键在一定条件下断键并重新成键的过程。我就结合专题1和专题2刚学过的化学反应为什么有能量变化,CH4属于氢化物,而氢化物的稳定性与元素在周期表的相对位置有何关系为切口,组织学生讨论。使教学重过程,重理解。达到“之其所以然”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掌握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取代反应。
2.过程与方法:以甲烷的结构为例,认识有机物分子具有立体结构,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运用实验、观察等手段,结合元素周期律,利用分类、比较思想,同化和探究新知识,提高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能源危机及可燃冰开发情况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科学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甲烷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
2.教学难点: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甲烷的取代反应。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1.主要教学模式:信息加工模式。
2.主要教学策略:启发式和发现式教学策略。
3.主要教学手段:①化学实验;②球棍模型和漂亮的图片;③多媒体。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准备好教材、草稿纸、笔记本和笔。
2.教师的教学准备:精心备课,做好课件。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多媒体教室。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准备3瓶用排水法收集的甲烷气体(用橡胶塞塞紧,倒置),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一瓶,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一瓶。火柴一包,干燥烧杯一只。
七、教学过程
【显示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