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30字。
高考复习之传记文言文分析题解题策略
一、阅读人物传记必须明确的问题:
(1)、 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 做了什么事?(一般是用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有时候写了几件事。)
(3)、 这个人怎么样?(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里做官,3. 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
三、 “读找比”法:
①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把握全文内容(读)
②在阅读文本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句(找)
③将选项与文本中的句、段细加比较,求同求异(比)”
设误类型
一、背离原文,曲解词义
选项在对原文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时,故意曲解个别字词句的含义,造成一字、一词或一句之差;或故意对一些关键词语删去不译,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例1,[题目选项](2008年广东卷第8题)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对应原文]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例2,[题目选项](2008年全国卷Ⅰ第10题)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
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对应原文]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
二、不识言行,误解形象
人物传记,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典型言行的叙述,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据此,命题者在设计错项时,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题目选项](2008年福建卷第5题)B.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十分生气,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脑狭窄。
[对应原文]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于使人应之曰:“吾未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睹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我之暴也。”
越石父对之曰:“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已,而申乎知已,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
三、颠倒时序,叙述混乱
人物、事件、时间和地点是叙事性文章的基本要素,交代一定要清楚,否则,就会造成叙述混乱。错项在概括传记中有关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常把时间顺序故意颠倒,从而造成叙述混乱。
例1,[题目选项](2008年江苏卷第8题)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对应原文]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