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1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咬 文 嚼 字
教学目的
1.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认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理解咬文嚼字是阅读和写作的一种方法。
2. 通过增补一些实例,使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文字和其思想情境的关系,能初步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步骤
(一)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和“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答题要点:通过这两个问题使学生理解“你这”的句式和“你是”的句式各有各的用处,分别适合不同的情境,不能一概而论。
2.两段对《史记》的改写有没有原文好?为什么?
答题要点:原文意味丰满,经得起玩味。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一件事用两种方式表达就会有差异,有差异便有高下,有适合与否,故要咬文嚼字。
(二)结合学习过的课文,提出问题,使学生学会从细微的字词入手来欣赏作品。
《荷塘月色》中“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了”一句中的“带”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能不能改成“关上门出去了”、“拉上门出去了”等等?能不能改成“掩上门出去了”?
答题要点:“带”字说明动作轻柔小心,反映出作者一方面是不想吵醒妻儿,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享受难得的属于一个人的宁静,同时也和全篇静谧悠远的气氛相协调。此题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认识到咬文嚼字是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
(三)以“推敲”的典故为例,使学生认识到咬文嚼字也是写作的一种方法。
1.提问学生“推敲”一词的来历。
2.教师作适当的补充,指出咬文嚼字是写作时的一种方法,好的作品要经过推敲和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