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平庸为神奇——浅谈作文如何活用材料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化平庸为神奇
——浅谈作文如何活用材料
大溪中学 郭定华
高考《考试说明》对作文的重要一条要求是“丰富”,200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要求包括“丰富”、“有文采”两项。其中“丰富”包含“材料丰富”和“材料新鲜”的具体要求。但我们不少学生在写作文时苦于自己没有丰富的材料,或腹中空空,下笔无言;或语言表达上平白、缺少文采;或材料陈旧僵化,毫无新意,其材料库里就爱迪生、爱因斯坦、牛顿等寥寥几员大将;或人云亦云,千人一面。其实,每个人读的书都有限,重要的是善于运用。所以,要让作文升格,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选用好材料,化平庸为神奇。也会在高考中取得很好的效果。下面结合近几年高考作文中的一些例文谈谈善用材料的妙处。
一、熟中取巧,借教材生辉
语文教材中和语文读本中有很多材料信息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如:史铁生、海伦﹒凯勒都是身体有残疾却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的优秀人物,可以在“坚强、意志”“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人生价值”等为话题的习作中使用这些材料。优秀的古代文化是材料库中的瑰宝,应好好撷取,如李白、白居易、苏轼在仕途上都遭受过挫折和困厄,但他们都能调整自己以达观的心态直面生活。联系他的《定风波》足以见出他的乐观旷达,可在以“直面人生”等话题中恰当地使用。陶渊明、王维钟情山水,逃离官场,隐逸田园,获得了心灵上的自由和独立,可以在以“生命”“自由”“选择”为话题的文章中表达自己独到的认识。这些人物都可采撷入文,在道德情操类文章中大放光彩。
2003年高考中吉林一考生在其作文《怎一个“情”字了得》中就巧妙地使用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请看下面的文段:
怎一个“情”字了得?战国时齐国的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佚丽”。尽管妻、妾、客都一致认为他“美于徐公”,他也自我感觉良好。然而,当他见到徐公,“熟视之”,又“窥镜而自视”后,就不得不“自以为不如”甚至“弗如远甚”了。无疑,邹忌是希望比徐公美的,他也一定有着那种感情上的自爱。但难能可贵的是,他竟能突破感情的樊篱,冷静清醒地分析自己的“美”,并作出实事求是的认知判断。他在“纯然淡漠”的心态下所表现的自知之明,不仅赢得了世人的赞誉,也是“认知”高于“感情”的有力佐证。
这位考生把课文中邹忌对于自己与徐公孰美的认知判断巧妙地运用到文章中去,说明邹忌确实做到了“认知”高于“感情”。
还有如果将课文中的一些很有特色的人物搬出来,为自己的作文服务,那将是别开生面,且很有吸引力的。请看2001年高考中陕西一考生的作文《我与名人的旷世之约》中的一些文段: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我写在《离骚》中的一句。我终生信仰诚信,我对楚国以诚相待,诚信永远是我生命中的那轮不落的太阳。没有诚信的人生再华丽,在精美,都是虚伪的,像水中月、镜中花。
(这时反方一辩立即站起来。)
尼采:诚信?诚信算什么!我就不相信。我就是太阳,永远散发着光和热。没有诚信,我照样活得自在,你忠君为国,又有谁能看得见!你被放逐,诚信到哪里帮助你了?人只要有机敏、才学、荣誉就够了,诚信早已过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