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学舌,诵读不辍——浅谈中学文言文教学对传统诵读方法的传承与改革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3/6 10:34:43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4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700个字。
  鹦鹉学舌诵读不辍
  --浅谈中学文言文教学对传统诵读方法的传承与改革
  作者:李青松
  内容提要:
  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精华的载体,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较大,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格外关注。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诵读仍不失其传承和发扬的价值。“诵读吟咏”、“涵泳品味”、“多闻阙疑”至今仍为诸多教育家认同。中学文言文教学应在明确诵读的原理和内涵的前提下,采取多种灵活方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反复把玩,读出情味”,使得文言文学习不再成为一件苦事,而是一件受益终身的趣事。
  关键词:诵读涵泳品味情味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实验,2005年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到目前为止新教材已经进入了全国中小学课堂。笔者所在学校初中采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的语文教材。本套教材共选入文言文作品42篇,古代诗歌29首,约占文章总量的30%。中考试题中,默写题和文言文阅读题占15分左右,使得教师格外重视。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文言文教学方法虽有所突破,但迫于中考指挥棒的“威慑”,教学上多重视词句翻译、段落结构、主题理解,而往往轻视了“诵读”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笔者认为,文言文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绝好材料,不应该一味采取灌输或训练的方式,而应采取渗透感化的方式,讲究春风化雨一般的滋润,首先就是要通过反复诵读,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获得最纯粹的感悟,继而通过教师讲解逐步了解文章思想内容。
  (一)传统诵读方法举隅
  第一,诵读吟咏,是传统语文教育中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汉字汉语是形、音、义的有机统一体,其中,声音形态是言语生命的基本因子,学生对言语声音形态的感知能力是语感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只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去诵读吟咏,才能使其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才能直接迅速地感知言语的优美、领悟作品的韵味,形成对言语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等的感应能力。我国历代童蒙教育以诵读为主,以“日诵万言”为美德。这种阅读方式绵延数千年,培养出无数名垂青史的大学者、大作家。扬雄“读千赋”,杜甫“破万卷”,古人就用诵读吟咏的方式学习语文,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二,涵泳品味,是在吟诵熟读基础上的潜心专注的研读方法。所谓“涵泳”是通过潜心体味,密咏恬吟,达到对言语作品深入的、全方位的感知与体悟。这种阅读方法,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中最具特色的读书方法,具有厚重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体现着汉民族的主要思维方式。“涵泳品味”这种读书方法,深受古今知识分子的赏识和推崇。宋代朱熹提出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的确应该得到很好的继承。
  第三是多闻阙疑。“诵读”讲的是读,多闻则讲的是听,是见。所谓“多闻”,就是要常见、常闻,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多观察,多体验。“阙疑”则是存疑。读书先要有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①旧时私塾里学生读书,老师授业,学生有疑惑老师才解。指导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存疑、解疑是古代语文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
  (二)对传统的继承和改革—-正确认识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诵读的原理和内涵,
  对诵读这一做法的提倡、继承、借鉴,应基于明确其适用之原理。把诵读简单地操作成放声读,或死记硬背,是无益于文言教改的。何为诵读?许慎的《说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