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80字。
《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②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
能力目标:③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④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情感目标:⑤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1、 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
2、 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教学难点
1、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类型)
①自主阅读,诵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把生活感受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
②质疑法,合作讨论法,提问法: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③练习法: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思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预习课+展示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1)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2)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导入设计
同学们,你们看过高尔基的哪些作品? 学生准备书本,听讲,思考。
二、布置预习
(1)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重点词的读音和词义。
(2)收集与高尔基有关资料,以备交流。
(3)海燕活动的整体场景是哪?海燕活动场景发生哪些变化?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画出具体句子并分析。
(4)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高尔基写海燕的目的是什么?
(5)本文中借海燕形象赞美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这种是什么手法?文中还有许多事物,是否也具有象征意义?(此题预习时不出示)
(6)本文主要塑造了海燕形象,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企鹅?
(7)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并说明看法(可以从修辞,表达效果,营造意境等几个角度分析)。
学生抄写在笔记本上,独立完成后,准备讨论学习
三、听读课文示范性朗读
提示学生注意在听读过程中作好标记
学生听读课文,标画字音、重点语句。
四、解决生字,整体感知课文(老师介绍并对学生答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