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索寓言》教案13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临海第六中学 金士卫
一 教学目标:
1 体会本文中心
2 激发学生逆向思维,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
3 学习钱钟书先生议论的艺术魅力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 体会作者的议论魅力
难点:1 理解文中疑难句的含义 2 理解文章的中心
三 课时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设想:本文拟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通过对九则寓言的寓意与钱钟书先生的新见解作对比,体会钱先生“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的研究思想,开启学生思维,培养质疑解难的能力。 二是体会文章议论的艺术魅力。 三是研读课文,理解疑难语句的含义,探讨课文中心。 课堂教学过程以学生讨论、分析活动为主。
五 学生活动设计:
1 学生讨论说清文中提及的九则寓言的寓意,同时理清作者对九则寓言的新的见解,通过对比,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附材料:《伊索寓言》九则)
2 学生谈自己平时看书、看问题的习惯,针对本文发表感想。
3 探讨本文议论的特色。
4 探讨疑难语句及课文中心。
5 扩展训练。(附材料:《孩子的童话世界》)
六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体会作者对九则寓言的新见解,学习作者“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的研究思想,开启学生思维。
2 学习本文议论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古语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又有“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同学们是如何理解的?
生:(讨论、分析回答)
教师:这两句话是说读书要有自己的思想,要讲方法,要有质疑的精神,要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不能盲目相信别人,哪怕有些是权威的理论。同学们,在你们的读书经历中,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生:(讨论发言)
师:钱钟书先生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让我们去看一看他是如何“读”《伊索寓言》的。
(二)简介作者钱钟书及《伊索寓言》
钱钟书:著名作家、研究家。代表作品有《谈艺录》、《管锥篇》、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人·鬼·兽》、长篇小说《围城》等。
〈伊〉: 《伊索寓言》:相传是公元前六世纪萨摩斯岛上一位名叫伊索的奴隶所作,实际上是由后人收集加工而成的古希腊著名的寓言汇编,其中大多数是动物故事,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三)《伊索寓言》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前发下的九则寓言资料,谈谈这九则寓言所包含的一般道理,再结合课文找出作者对寓言的理解。(学生阅读课文)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明确:(用投影或多媒体放映)
1 蝙蝠的故事 寓意:讽刺“墙头草”的讨厌。
作者理解:讽刺那些见风使舵,总想保持自己身份的投机分子。
2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寓意:辛勤劳动才能丰衣足食,一味玩乐,只能挨饿。
作者理解:批判有些人靠别人甚至前人生活。
3 狗和它影子的故事 寓意:讽刺贪婪的人,要戒贪得无厌。
作者理解:坐得端,行得直的人,用不着旁人来指责;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