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个性化解读与文本回归
- 资源简介:
约4940字。
例谈个性化解读与文本回归
安阳县教师进修学校 张良杰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后提出的新概念,其意在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强调在阅读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它是对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的否定。这个概念的提出为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课堂一改往日的沉闷,成了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舞台,这是值得欣喜的,但是也有部分教师片面追求个性化阅读,追求课堂气氛活跃,导致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远离了文本。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呼吁: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个性化阅读的同时还要尊重文本,回归文本。
现象一:“个性化阅读”即“批叛性阅读”, “个性”即是 “反叛”,“反叛”即是“创新”, 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却完全忽略了反叛的内容。
我们来看这样两个课例片段:
例1:一位教师在讲《阿Q正传》的时候提出了“你如何认识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纷纷以文本中阿Q的事例为依据,有的说:”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愚昧无知。”有的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自欺欺人、麻木不仁。”这时一位学生反驳道:“我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可以使阿Q在精神满足中忘却痛苦,它实际上是一种乐观的对待生活的态度,不是有句话“人比人气死人嘛”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如此之大有时我们也需要一点阿Q精神。”教师一听这个答案很有新意,赞扬道:“有批判精神,我们就应该有这种批判权威,挑战权威的精神。”
例2:一位教师在讲《我们的先辈们》时,其中有一段是讲述邱少云烈士的故事的,有一个学生就这样说,“据我看到的资料,当时邱少云完全有时间翻一个身,滚到后面的水沟里,而且完全不需要大的动作,敌人是很难发现的。在这样完全可以救出自己的情况下而被火烧死只能说明他不够机智,甚至有些愚昧!紧接着便是同学的掌声和老师的评价:“是啊,机智别说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战场上也一样。”接着老师便引领学生开始学习下一个语段了。
上述两个案例中两个学生的回答不可谓不新,不可谓不有个性,但是他们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已完全背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案例1中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就是愚昧无知、自欺欺人、麻木不仁,鲁迅对此持的是批判态度;例2中的邱少云则是一个严守革命纪律,视国家利益高于自己生命的革命英雄。这篇文章意在歌颂我们先辈们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可当我们的教师面对学生这样个性化阅读的结果时,或赞赏,或一笔带过,并美其名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想此时教师赞赏的只是“个性”行为本身,认为“个性”即是“反叛”,“反叛”即是“创新”,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却完全忽略了反叛的内容。如果我们的个性化阅读这样进行的话,那就没有什么作品不可以批判的了。可以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蒲松龄的《画皮》;可以用儒家的入世观念批判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样的批判是泛立场的,是没有中心的,因而也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这样进行个性化阅读也就没有价值可言了只能培养学生的逆反心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倪文锦教授在谈到“多元感悟”与“个性化阅中时也指出:“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发表个人见解,不能走极端,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是必须的。”可见《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个性化阅读是以尊重和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取向为前提的,并非要对文本任意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