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上海部分高校“自招”不考语文的观照和思考
- 资源简介:
约6820字。
高考作文素材:上海部分高校“自招”不考语文的
观照和思考
【小引】
1月下旬,媒体传出上海部分高校“自招”(自主招生)不考语文一事,社会反响十分强烈。也许是它触动了人们捍卫汉语的那根敏感神经,将曾经表达过的忧虑、发出的呼吁“激活”了。如果从不同层面对此进行观照和思考,也许对我国今后的学校教育乃至全民教育不无启示。
【议源事件】
据《长江日报》等媒体1月24日报道,23日、24日两天,上海同济大学、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财大、上外和东华等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密集举行,考生人数逾万。有记者发现,6所高校中,有4所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对此,一位高校招生办老师解释,自主招生考试并非高考,功能侧重于选拔专业人才。之所以考英语,是因为英语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发展,搞学术离不开查阅国外资料,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不考语文不是因为语文不重要,而是因为考太多科目会给考生带来负担。
【各方反馈】
●中学方面
同济大学现场有考生抱怨:“为什么英语文理科学生必考,而语文不是,不都是语言吗?”
徐汇区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长认为,不考语文和现在高校普遍重理轻文密切相关:“语文素养是基本素养,并非只有文科学生才应该学习掌握。担心‘增加负担’而不重视语文是不合理的。”(据《新民晚报》)
虹口区一所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师告诉记者,“其实相较几年前,这种情况已经大为好转”,早在三四年前,复旦和交大两所名校自主招生理科测试也都不考语文,现在文理科生则均须参加,“这可能和他们抓通识教育,强调考生基本人文素养有关,希望其他高校也能向这两所高校学习”。(据新浪新闻中心)
广东省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邹寿元表示:“我对这次事件完全持反对意见,主要是高校招生办老师在导向上存在错误,现在自主招生高校不断增多,如果竞相模仿,短时间内或许没有较大影响,但长远看势必会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造成重大影响。”(据“新华教育”)
●有关大学
1月28日,新华网“新闻时评”发表了《高校自主招生为何不考语文——对话3位大学校长》,由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季明、许晓青与上海财经大学校长谈敏、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和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进行对话。这次对话涉及这样几个问题:1. 不考语文是不是“学科歧视”?2. 不考语文能否减轻学生负担?3. 不考语文会不会导致“语文边缘化”?当然,记者和三位校长的谈话并非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对于第一个问题,谈敏和徐明稚均否认“歧视”说,称“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减负”。对于第二个问题,两位校长回避了正面答复,只有俞立中明确表示,“即使自主招生不考语文了,事实上也不能达到‘减负’的初衷,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以外再增加任何的笔试都有违减负本身的理念”。对于第三个问题,谈敏认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随着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的不断上升,不必担心仅仅几所高校在自主招生中不考语文而导致“语文边缘化”。(据“新华网•教育频道”)
●网友、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