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4
- 资源简介:
约2450字。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未展其用,将一腔忠愤寄之于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他的一首传世名篇。
何谓“壮词”?教材中注释为“雄壮的词”。的确,宝剑、军营、军乐、阅兵、战马、弓弦,是多么雄壮的画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何等豪壮的情感!但词人所抒发的情感果真是雄壮的吗?不!前九句词人驰骋想象,犹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翱翔天际,结句却陡然跌落尘埃,回到冷酷的现实,只能叹一声——“可怜白发生”,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感!一个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蹉跎一生,报国无门,只能“醉里挑灯看剑”,这是怎样的人生悲剧!
读这首词若仅读出“雄壮”是远远不够的,“壮”中含“悲”,以“壮”写“悲”才是这首词的精髓。而要真正读懂辛弃疾,就要了解他的生平,因此需要补充一些辛弃疾的生平史料,以帮助学生知人论世。
方案A
【教学目标】
抓住关键词,充分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知人论世,涵泳品味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壮举”导入
辛弃疾是什么人?(学生可能会答:南宋词人)
引导: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补充材料:
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设疑:就是这样一个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呢?
二、初读壮词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指名朗读。
注意多音字在词中的读音,并说明理由。
如:挑tiǎo灯的dí卢
指导读“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节奏。
3.齐读。
三、品读“壮”境
1.“壮”词是怎样的词?
书本注释里有:壮词即雄壮的词。
2.从哪儿读出了“雄壮”?
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词中“雄壮”的场景、画面。
启发学生动用各种感觉器官品析词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嗅其味。适时指导朗读,“品”与“读”相结合。
如:读着“梦回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什么?如果把“连营”换成“众营”,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八百里分麾下炙”,“炙”的字形,下面是一把火,上面是一片肉的样子,可见这个字的本意是什么?调动一下你的嗅觉,有什么感受?
“弓如霹雳弦惊”,能将箭射出声如霹雳的战士该是怎样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