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皖南八校201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4/26 6:37:4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5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1小题,约8760字。

  安徽皖南八校201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2010年4月23日上午
  第I卷   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哪里是昆仑
  在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北部,沿着都江堰顺流而上,就进入了岷山山脉。有许多专家考证,岷山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昆仑山”。
  提起昆仑,即使是地理知识再少的人,似乎也能一下子说出是在新疆南部。昆仑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女娲就是采昆仑的五彩石补天,这个故事现在幼儿的图书上都写得明明白白,似乎没有什么说的了,可如果你在历史的故纸堆中翻一翻,你会发现在中国境内,所谓昆仑竟然有十几处之多。
  《山海经》中多次提到昆仑,述及昆仑地望的有:《山海经•西次三经》载:“又西三百里,约槐江之山……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海内西经》也载:“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都。”
  上面所述的是海内昆仑。《大荒西经》和《海外南经》中又提到有“海外昆仑”,而且海外昆仑还不止一处。自古海内昆仑有葱岭、祁连、昆仑(今天的昆仑)、岷山、巴颜喀拉山之说,这些都说明海内昆仑在中国的大西北。
  最近四川成都又有专家著书立说,引经据典,言之凿凿,称所谓昆仑就在他家门口,也就是成都近郊的青城山。
  青城山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是个大大有名的地方,也是产生道家武功的地方。但再往上溯,历史就变得模糊起来,好像最多也就1000多年。这位专家把青城山命名为昆仑,而且找到了很多根据。
  除此之外,有人称,在贵州也有一处叫昆仑的地方。晋陕地区也不甘落后,据说也有古昆仑山的遗迹。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都存在着昆仑的遗迹。真有那么多昆仑山吗?
  所谓昆仑,就是“天”的意思,或者是“倚天之柱”的意思。这样看来,昆仑已经不是一座山的概念,它成了一种象征。
  和昆仑差不多地位的还有泰山。我们中国的古人特别会走捷径,图省事儿。他们也许是懒得在中国四处寻找新的泰山,干脆搬一块石头放到家门口,石头上刻着“泰山石敢当”,就算把泰山搬到了家里,于是可能大半个中国都有了泰山。由此也可以这样认为,960万平方公里有一种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共同取向,一种民族文化的同源意识。
  “昆仑”总是和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在古人看来,昆仑就是天地之交的结点,一切都始于此,人类的文明就起源于此。因此确定昆仑在何处,也是在确定人类文明的起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昆仑的概念就变得非常重要。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昆仑”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女娲就是采昆仑的五彩石补天,这个故事现在幼儿的图书上都写得明明白白,因此昆仑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
  B.《山海经》中多次提到昆仑,《海内西经》提到的是海内昆仑,《大荒西经》提到有“海外昆仑”,而且海外昆仑还有多处。
  C.四川成都又有专家著书立说,引经据典,称所谓昆仑就是成都近郊的青城山。金庸的武侠小说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D.昆仑,就是“天”的意思,或者是“倚天之柱”的意思。这样看来,昆仑不仅是一座山的概念,而且成了一种文化象征。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对于有些地理知识的人来说,提起昆仑,似乎也能一下子说出是在新疆南部,并且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
  B.在中国许多地方有昆仑的遗迹,比如岷山山脉,成都近郊的青城山,贵州有一处叫昆仑的地方等,但作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C.昆仑成了一种象征,它蕴含着“天”和“倚天之柱”的意思,体现了一种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共同取向,一种民族文化的同源意识。
  D.昆仑的概念就变得非常重要,是因为确定昆仑在何处,也是在确定人类文明的起源。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昆仑山”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岷山山脉。
  B.泰山和昆仑山具有相同的地位,也是成了一种象征。
  C.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民族文化的同源意识。
  D.人类的文明就起源于昆仑这一天地之交的结点。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桓温传
  桓温,字元子,宣城太守彝之子也。太原温峤见之,曰:“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曰:“真英物也!”以峤所赏,故遂名之曰温。
  彝为韩晃所害,泾令江播豫焉。温时年十五,枕戈泣血,志在复仇。至年十八,会播已终,子彪兄弟三人居丧,置刃杖中,以为温备。温诡称吊宾,得进,刃彪于庐中,并追二弟杀之,时人称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