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16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2.通过分析课文,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能够用多种论证方法,特别是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来针对某事发表看法。
2.让学生能够由此体味并赏析鲁迅先生幽默讽刺的文风。
情感目标: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拿来主义”基本精神的现实意义 。
教学建议
本篇课文的教学设想
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即使如此,因为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阅读本文难度是很大的。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另外,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而教材中又没有这方面的讲解。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使学生一次弄懂,不搞夹生饭。
第三、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个难点,可以用“比”的办法加深学生的理解。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明白了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而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 值得注意的是,《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参考材料很多,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众说纷纭,人教社的教参只是其中的一种意见。教学过程固然必须使学生读懂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依据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这一原则决定对各种意见的取舍。 对课文导入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