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作文,快乐的作文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生活的作文,快乐的作文
高一年级 卜平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但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写作文,甚至有畏惧心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作文教学应:回归生活。现代教育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作文是一种创造,是积累、感悟、熏陶、情感、升华的综合结晶,完成这么浩繁的工作,丝丝缕缕,要问源头在那里?答案是:生活!
一、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学生作文常见病症就是言之无物或内容空泛。病因就是缺乏生活体验,未能很好地捕捉生活现象。对要写的人事景物知之甚少或完全陌生。改变这种状况,学生不能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上,要学会善于捕捉生活现象。生活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无字之书,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是一座蕴藏无比丰富资源的巍然大山。草木皆有意,更何况人情之冷暖?山水都含情,更何况人事之沧桑?同样的“花”“月”自古以来不知被多少文学家描绘过,却五彩缤纷,多姿多彩,这种不同,源于生活的变化,生活的多姿多彩、生活的源远流长,是学生作文的泉眼,一事不多,十事许多,涓涓细流, 渗入心田,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通过眼观、耳听,了解风情时态,留心特殊、特别的人物、事件,日积月累,引导学生要赋予平凡琐事以丰富内涵, 要在材料中映射出主观的审美意向, 即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 要带着主观色彩去发掘材料, 就会点石成金, 平中见奇, 丰富美感, 使学生的写作得心应手, 笔下生辉。举一例: 正当三月, 教师让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 寻找一下春意最浓的地方, 有个学生的立意是从小草身上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他说::我和同学在操场外走, 看见碧绿一片。走近看, 一簇簇, 一丛丛, 它是那么娇小柔弱, 但却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特别是当风抖动的时候, 它只是迎着风颤抖几下, 显示着小草的力量。我认为从小草身上最能看到大自然的生命力。
长此以往,积累的素材就将有条不紊,甚至形成某种极具价值的“素材链”,并且善于整理,建立一个写作素材库,形成系统,有序存放,以备写作时随时调用,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激活学生进行创造研究的潜能。近几年,高考命题范围始终提倡“三关注”,即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作文训练时,引导学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深入到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去,干预生活,认识生活,培养自己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二、着重指导, 学会思考生活。
对待生活,我们不仅需要观察,而且需要思考,因为他给我们以理念和感悟,给我们以无比广阔的想象和联想空间。作文语文老师,指导学生选材的同时,更要通过分析、讨论、交流, 锻炼学生认识事物、思考社会的能力, 为写作提供广泛且有深度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