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层面
- 资源简介:
约9540字。
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层面
诸暨市东和乡中 蔡陆定 311814 0575—87473186 13867589931
文章摘要: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的瑰宝,学习文言文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有现代文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行文方式与现代文有较大差异,我们可从两个层面进行教学,即“知识层面”与“文化层面”。“知识层面”中,可采用“诵读涵咏”,“点拨通译”等方法,将文言知识落到实处;“文化层面”中,通过“背景铺垫”、“拓展迁移”、“比较赏析”、“联想补白”几种途径,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体味文章的“微言大义”。
关 键 词:文言文 教学 知识层面 文化层面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的耿耿忠心;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祝愿;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声呼喊……这些跳动的音符,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激励着我们不断磨砺意志,奋发向上。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审美底蕴,对建构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现代文教学所不能替代的。
调查现今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情况,却发现有很多学生不喜欢读古文,读不懂古文,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一些基本的文史知识,缺少一种用文化铺垫的人文素养。而且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还流行着“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作人。”文言文首当其冲。据其原因,除文言文的行文方式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外,还与目前文言文教学现状有关。现在的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模式死板,思维训练缺乏等问题。我们往往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与翻译上,整堂课就是由老师逐字逐句翻译,要学生“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每篇文言文教学都按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逐字逐句串讲,再进行“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僵化的模式中,教师“一言堂”,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有人称这是“媳妇懒,婆婆勤”。还有就是衡量学生掌握文言文的标准停留在以读懂一篇文章为目的,凭借“死记硬背”,只要能翻译全文就达到了目标,学生不能举一反三,缺乏迁移能力。这种死抠字词句语义,整堂串讲的枯燥死板的教学现象往往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特别是人文性缺失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受所谓的新课改精神影响,现在有的教师对文言文教学已矫枉过正,一篇字面理解并不简单的文言文,就按照现代文的上法,大讲其思想意义写作特色语言风格,全然不顾学生的学习状况,这种教学,“人文”味是足了,但把文言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文言词句的学习,丢一边去了。这种顾“知”失“文”或顾“文”失“知”的教法,都偏离了文言文教学的方向,达不到文言文在语文素养培育上应有的功效。
怎样卓有成效地进行文言文诵读训练,怎样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思想意义,使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味文中之情,想文中之景,悟文中之道,感文中之雅,受文言文人文的熏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大问题。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第五单元提示上有这样一段话:“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学习。文言文的探究式学习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表,指的是字面上的意思。除看注释、查字典以逐字逐句解读外,还要注意上下文的贯通。能贯通文意,才算真正懂得了字面上的意思。里,指的是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是广义的,不限于归纳主旨,还要把重要的句段的内容乃至‘微言大义’的字眼和‘言外之意’都包括在内。必要时还应探究写法上的某些特点,以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这段话告诉我们:文言文需要有两个层面的教学,即“知识层面”和“文化层面”,换句话说,就是“文言”需要“文”与“言”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