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初探
- 资源简介:
约2800个字。
初中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初探
[摘要]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根据阅读理论和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强化学生阅读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创新的意识。对初中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进行阐述。
[关键词] 整体性阅读教学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为肢解式讲析。它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忽视了整体把握的基础意义,其“先局部、后整体”、“先分析、后综合”的阅读思路,不是从整体入手,而是打破了文章的整体美感,很容易把一篇鲜活生动的课文讲解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其结果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培养,而且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整体性阅读教学正是按照阅读教学的客观规律,从整体感知到细部体会,再从细部收获回到领悟文意,由整体品悟而生成对作品的高层次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教者要强调阅读的整体性,对部分的分析只作为对文章整体认识的手段。根据阅读理论和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强化学生阅读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创新的意识。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的思考。
一、巧妙切入,整体感知。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当然,这时对课文的把握仅处在初级阶段。阅读教学必须以文章的外部结构作为切入点。在浏览课文时,先弄清写作对象,了解基本倾向,理清文章的思路,鸟瞰式的把握文章的内容。这样以后再指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新《课程标准》正是把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内容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课的开头是“龙头”,起导向作用,因此,教者要设计好导语,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全篇的整体感知,不要一开头就从课文第一段入手。如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开篇的讨论题是:“你喜欢不喜欢这篇文章?并讲出道理。”接着达成共识:这篇文章很精彩,精彩之处在于情节的波澜起伏,出人意料。再由此入手,逐步讨论本文情节构思上的主要特色,这样的导语,就是让学生先有一个整体感受,再从整体出发分析篇章。
二、 咬文嚼字,局部揣摩。
在通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咬文嚼字”,力求读进文章里,探究揣摩课文的疑点。魏晋南北朝时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这段话中的“言”指语言文字,“象”指事物等,“意”指意境。它揭示了语言、事物、意境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领略文章的意境,感受文章蕴涵的感情,必先“寻象”;要“寻象”,必“寻言”(即语言文字的品味)。通过对一些关键的字、词、句的理解来体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生动的表现手法,对文章作深层次的分析,以求得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