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广州市二模语文阅卷情况分析
- 资源简介:
约22660字。
2010年广州市高三语文“二模”阅卷情况分析
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文题情况分析
(一)难度分析
从题目难度来看,古诗文题在全卷中比较适中,全题总分35分,平均得分23.4,难度0.67,题目区分度好。各部分得分情况如下:(说明:本分析采样数为4112)
题号 分值 平均分 标准差 得分率 满分率 零分率 难度 区分度
5.文言实词 3 2.6 0.98 87.96 88.09 11.91 0.88 0.12
6.文言虚词 3 0.8 1.32 26.53 26.6 73.4 0.27 0.33
7.信息筛选 3 2.8 0.71 93.97 94.17 5.83 0.94 0.12
8.内容归纳 3 1.9 1.44 63.67 63.85 36.15 0.64 0.3
9(1)断句 4 3.5 0.61 86.84 0 0 0.87 0.08
9(2)① 3 1.5 0.74 51.43 4.04 10.85 0.51 0.23
9(2)② 3 1.7 0.7 57.56 10.09 4.38 0.58 0.18
9(2) 翻译 6 3.3 1.14 54.5 0 0 0.54 0.2
10⑴ 3 1.8 0.76 59.76 16.32 3.96 0.6 0.19
10⑵ 4 2.2 1.17 55.75 16.56 10.24 0.56 0.25
10.古诗鉴赏 7 4 1.55 57.47 0 0 0.57 0.23
11.名篇名句 6 4.5 1.54 75.6 0 0 0.76 0.28
二、古诗文 35 23.4 66.86 0.67
下面分别对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和名篇名句的情况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析
本次文言文阅读材料属于书信类,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文章共763字,篇幅适中。难认难解的字词不多,对文意的理解应该不难。作者张之洞(1837—1909),洋务派的重要人物之一,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俗话说:“知子莫若父。”作者身为朝廷“一品”官,深为儿子的无所作为而感到“愤愧”。但他深知儿子的资质禀性,毅然送他到日本士官学校习武,希望儿子成为“有用之才”。作者还告诫儿子不要“自以为贵介子弟”,要“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全文既有对儿子的委婉责备,更有耐心的教导、殷切的期待和深切的思念,写得语重心长。这样充满人性化的文章对我们的学生很有教育意义。
试题的考点设置与高考一致,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第5题考查实词理解,所考查的实词都略微有些偏,有一些并不属于常见常用词语,给基础差的学生带来了一定的麻烦;第6题考查虚词理解,考查未超出考纲中规定18个虚词的范围,但有个别属于比较少考查的冷门;第7题考查正确筛选文中的信息,第8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这两题考查点比较明显,也与高考的考查形式保持一致;第9题考查断句因为没有了明显的句式对称形式,一定难度;翻译,难度不大。
阅卷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 实词理解(第5题)
本题考查了“惮”“贻”“戮”“炙”四个实词,其中“炙”和“戮”都不是常考的实词,这两个词分别解为“熏陶”和“竭尽”,其词义对学生来说也比较陌生,但陌生不等于难度大,只要学生懂得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去推导词义,选出正确答案是不难的,所以要给学生强调,学习实词不要死记硬背,要善于借助语境,联系上下文去推断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