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4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5/10 21:53:4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3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3360字。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满分100分,120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命题:申玲娣  审核:陈  雄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11分)。
  ① 谎言都是虚构的,但虚构的未必就是谎言,就如这世界的艺术舞台上最伟大的悲剧、喜剧大多是虚构的,但它们恰恰因为“虚构”才更有震撼人们灵魂、启迪人们心智的伟大力量。因为这样的虚构是概括了千头万绪的社会表象之后而从中结晶出来的本质。
  ② 几日前,央视的科学教育频道报道,史学界有专家对秦王朝的阿房宫真实性提出了有根有据的否定。基本上已认定,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到的“阿房宫”为子虚乌有,即便往大了说,也仅仅认为那是个没有完工的“烂尾工程”。
  ③ 听到这个消息真让我好伤心,我伤心的倒不是司马迁的“造假”,而是我们当今的史学专家们,千嘛非要戳穿这个比真实都更真实的谎言呢。阿房宫在中国朝野的所有人心中就是秦王朝暴敛民脂民膏的见证,阿房宫就是秦始皇行淫寻乐的天堂,阿房宫就是秦王朝走向灭亡的墓穴。
  ④ 因为有了司马迁笔下的阿房宫,才让历代的王朝在夺得江山后大兴土木、兴建宫殿的狂欲有所收敛。司马迁告诫历代王朝,强大的秦王朝覆灭,虽然不全是阿房宫惹的祸,但在这祸水之中,绝对有阿房宫的一瓢水,这己让历代帝王和谏官们都深信不疑,并成了一个王朝在巩固自己的地位、教导徒孙们的一面镜子了。
  ⑤ 到了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这篇文学作品使司马迁那寥寥的笔墨一下了就丰润饱满了,这篇作品的史学警诫价值远远大于它的文学审美意义。
  ⑥ 杜牧凭着他的文学天赋,极力铺叙阿房官建造的豪华,“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能有这么密的建筑吗?)“廊腰缦回,檐牙高啄”,“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太夸张了),从骊山一直建到咸阳,遮蔽了天空和太阳。一天之内,一座宫殿里,竟有不同的气候。杜牧这样竭尽笔力渲染阿房宫的奢华,其目的就是要告诫后人,这样穷凶极恶地暴殄天物,就是为自己掘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这才是杜牧写《阿房宫赋》的目的。
  ⑦ 别小看了这两篇虚构的文字,它们在某些时候真能起整个封建王朝想大兴土木时的一个“诽谤木”作用了。这可不仅仅是几句简单的告诫,因为那伟大的文字后边,还有个强大王朝的覆灭作了注脚。哪个皇帝都不怕诅咒和谩骂,但哪个皇帝不怕自己的江山动摇呢所以中国的历代封建皇帝在建造宫殿时,没人再敢超过那个虚构的阿房宫了。这不仅是皇帝宝座的万幸,也是老百姓的万幸,伟大的虚构如此看来也是有力量的。因为虚构的是细节,真实的却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否则谎言怎么会有力量呢。
  ⑧中国的儒家文化中没有忏悔的宗教性质内存,为了限制皇权的无边,调控人的欲望膨胀,文人们便美好地虚构了许多神话、寓言,来拐弯抹角地劝诫帝王,甚至包括平民。虚构的阿房宫,我想就是其中的一个范例吧。
  ⑨ 这个虚构的“寓言”性质的作品,就成了封建社会里帝王们大兴土木之前的一个 “舆论监督”的报警器。专制暴政的帝王,当然不会从老百姓的角度考虑自己的行为,但他们不能不从自身的利益上来思考历史上的教训。
  ⑩ 如今再打破这个“虚构的阿房宫已不会让更多的人悲哀和痛心了,因为我们现代的政治体系中已有了相对能彼此制约一下的力量了。否则谁要先戳穿阿房官这个“虚构的谎言”,那一定会遭到众人更多的咒骂。
  [诽谤木]:也叫“谤木”“华表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树立木牌让人在上面写谏言。 
  1、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2分)
  A.世界艺术舞台上伟大的悲剧、喜剧有震撼灵魂、启迪心智的伟大力量的原因就是“虚构”。
  B.史学家根据现有的确凿证据,否定了司马迁、杜牧笔下的阿房宫的真实性。
  C.杜牧写《阿房宫赋》极力虚构阿房官的奢华,目的是为了告诫后人不要重蹈秦王朝灭亡的覆辙。
  D.现代政治体系中具有能彼此制约的力量,已不再需要只依靠“虚构”来起到警戒作用。
  2、最符合文意的标题是              (        )(2分)
  A.《虚构》    B.《虚构的阿房宫》     C.《阿房宫的启示》      D.《虚构的力量》
  3、作者认为,历史上“虚构阿房官”的具体作用是                          (3分)
  4、文章中说世界艺术舞台最伟大的悲剧、喜剧因为虚构而有着“伟大力量”, 请举出一部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说说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100字左右)(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5-9题(14分)。
  万里写入胸怀间
  屈小强
  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既是古代士子的一种自激自励,亦是他们对人生美好目标的一种憧憬和期盼。因为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实在不易;它往往受到诸多社会条件和个人条件的制约。不过,在唐代,特别是盛唐时代,这样的目标却几乎是触手可及的事。那时的诗人们,虽不敢说都能达到“读万卷书”的境界,可是,“行万里路”却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他自己愿意去这么做。这是前朝诗人从来没有做过、甚至连想也没敢想过的。
  甲                            
  ②盛唐的诗人尤喜漫游旅行,最为浪漫的李白也堪称最能漫游的大师。他25 岁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直到62 岁病逝于安徽当涂。李白自述“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他用豪迈的个性、飘逸的灵气,将盛唐诗人的精神洒遍他漫游过的山山水水,将盛唐诗人勃发的自主、自立、自强、自尊意识和独立不羁、纵横天地的气慨铭刻于蜀道天梯上,高写在长江孤帆上,融化入庐山瀑布间,烙印进峨眉山月里……
  ③盛唐诗人尽管都怀有强烈的思乡情结,但大多以四海为家而终老异乡,王维前半生宦游四方,写了许多气势雄阔、充满激情的优秀诗章,运笔雄健苍劲,用情热烈豪迈,令人意气激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为布衣的孟浩然,长期隐居襄阳,又曾北上关中中州,南下潇湘桂海,东去吴会故郡,西涉巴蜀之地。笔下的诗歌就像他的为人,淡墨浸染,浑然无迹,却韵味悠长,醇如美酒。他的诗以冲澹恬适为基调,也不时会以“壮逸之气”作“兴象”、“高唱”。然而无论他们以什么面目示人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