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是培养天才的土壤
- 资源简介:
约3270字。
语文教育是培养天才的土壤
崔宏艳
内容提要:鲁迅语曰:中国不是缺少天才,而是缺少培养天才的土壤。语文教育有责任变成这培养天才的土壤,把学生从狭隘、肤浅的个人生活体悟中引向博大、精深的人文关怀中,他们会彻底打开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中每一寸肌肤都去触摸去感觉课堂中的质疑问难、探索求证,并不断产生生命的高峰体验。想起上海一所中学校训:学生在校四年,我们要为学生着想四十年,为国家着想四百年,思维着的精神这人类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我们会让她在学生中尽情开放吗?
语文教育是培养天才的土壤
今年上半年刚拿到英国剑桥大学硕士学位的著名作家金庸说,一些外国教授对中国留学生的评价是第一年很好,第二年差一点,第三年更差,到毕业最差。原因就是没有创新,只知死记书本。美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也曾说过人脑不是容器,好的教育在于让人批判性地思考,敢于质疑前人。教育不是灌输,而应是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可现实大部分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是教师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满堂考,学生填鸭式的被动接受。学生课堂上忙于记录笔记,知识装进本里;课堂外忙于整理笔记,知识塞进脑里;但就是没有意识到学习还需要独立思考,把知识放在心里。如此看来,谈何质疑?谈何创新?学生创新意识始于问题。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语文教育要培养爱提问的学生,大胆质疑,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迷信权威,不沉湎于世俗的偏见,他们才会有独立思考能力,才会破除消极思维定势。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能调动创新的激情和主动性,雅各布•博尔从打碎的花瓶这一普通生活现象找到了科学方法,推动发明创造,学生也可以从语文教育的忽微之处看到它背后的东西,任何学生都能通过“为什么”的追本溯源,步入文学的殿堂。问题是创新之母,问题孕育着创新。
一、教师破除思维定势,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教师劳动应是最富有创造活力的,但受传统文化熏陶,在应试教育下培养起来的教师,长期严格执行《大纲》、教材和教参的要求,完全丧失了自由发展的追求和创新品质,教学被简化为演练教案的过程,被凝固成了几个重点、几个步骤、几个结论的模式。富有智慧的挑战的育人活动退化为简单的体力活儿。一个思想落伍、智慧迟钝的教师,是一个任由他人思想在自己头脑里跑马的人,他注定是一个平庸者;是一个在种种樊篱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他注定是一个软弱者。教师要做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