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文言文自学指导课教案
- 资源简介:
约3580字。
文言文自学指导课教案
高三语文组 刘英华
教学目标:
1. 零距离感受高考,掌握强化审题技巧和答题规范性。
2. 开阔眼界,鉴赏游记散文的写作特色。
3. 感受游记散文的真情写作的魅力。
考纲、命题和教材分析:
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课改以后的高考也更贴近生活,更多关注人物的命运,注重呈现人性和美好的心灵,高考试题具有了越来越浓重的人文色彩,这是课改的方向,也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本文选自2009年安徽卷,它很好地体现了人文性和文学性的新课改理念。它是明代杨士奇写的游记散文,文章的字里行间表达了感人至深的人情、怡然自得的山水情、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大体技巧和规范;几个实词如:晦、匿、朔、衍、延、造、胜、跽、谢、窍、蹁跹、少、属、期、加等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四个虚词“而”、“焉”、“其、”“与”的不同意义与用法。
2. 难点:鉴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学法与教法:
自学指导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交流法、点拨法、联想拓展法、迁移学习法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分析过,近几年山东高考文言文的命题趋向,了解了高考文言文有了越来越浓重的人文色彩和文学色彩,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因此,我们练习了去年的关于诚信话题的山东卷,今天我们要交流的是安徽卷《游东山记》。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对游记散文大家不陌生吧?我们在初中和高中都学过不少写山水优美的景色,抒一己真挚的感情的山水游记,你还记得哪些呢?《小石潭记》《梦游天姥吟留别》《登泰山记》。同学们的记忆力很好啊!你看这些古文不仅写了优美的景色,同时也渗透着作者深深的情感。《小石潭记》既写了潭水的清澈,环境的清幽,又寄寓了作者被贬后无限怅惘的情感;《梦游天姥吟留别》既描写了天姥山高大的气势,壮丽的风景,又表达了李白蔑视权贵,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的决心;《登泰山记》既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又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那么,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游东山记》和这些文章比起来,又有哪些独特的魅力呢?
2. 这样,昨天大家都根据自学提纲疏通了课文,也都合作探讨过相关的知识点,我们就先请一个同学根据你对这篇文章的把握朗读一下课文,同时我们有请小组推荐代表把你们组分析的重点字词和句子亮出来。 哪个同学毛遂自荐朗读一下?
3. 我有个要求,请同学们认真听,我们要努力“挑刺”啊!
游 东 山 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