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指导心里明,周密安排脚下轻——如何增强作文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精心指导心里明,周密安排脚下轻
——如何增强作文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
陈圩中学 贾金生
众所周知,作文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增强作文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那么,如何增强作文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呢?下面,笔者以“记叙文描写训练”为例作一粗浅的阐述。
在写作训练之前提出训练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描写,充分反映事件本质,有力突出中心。
为达此目标,按以下四步操作:
(一)赏“风景”
学生明确了训练目标,教师应给学生讲解有关写作的知识、技巧和规律,以避免写作中的盲目性。而对写作知识的讲解,最好结合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作品而进行,让学生用心领悟作品谴词造句的巧妙之处,去欣赏作品那亮丽的“风景”,对“什么是描写”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做到心明眼亮。
以《伞》为例。本文主要写了伟伟、伟伟妈和珍珍三人间因伞而发生的故事。可与学生研讨:①为表现伟伟妈对伟伟、珍珍的态度的变化,作者对伟伟妈进行里哪些细腻的描写?②这些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结:一、《伞》一文通过对伟伟妈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揭示了他自私、势利、惟利是图的品质,有力地突出了主题;二、记叙文写作中,通过对人物及环境的刻画描写,可以充分地反映事件的本质,更好地突出文章中心。描写人物或环境,是一种能力,要获取这种能力,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二)过“浮桥”
学生虽然对“什么是描写”这一写作技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感悟还有些肤浅。这样立码让学生独立写作尚有一定的难度。为降低难度,教师可以为学生架设一座“浮桥”,染学生踩着“浮桥”过河。请看下例:
第一步,为学生提供一篇名为《放学时刻》的材料(见附页)。该材料是一篇表意不够完整的记叙文,其中留有许多空白处。第二步,布置学生阅读全文,把握住文章中心。第三步,结合上下文,填写适当的语句,完成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以及对环境的描写,使文章表意更丰富。学生当堂训练,师生当堂商讨。最后,引导总结:语言描写要抓住揭示故事矛盾的典型性对话,要能反映人物的身份和个性;他(或她)“干什么了”即动作描写,注意选用具有生命力的动词;人物面对矛盾而自言自语(即心里的独白)即为心理描写;对自然界(人物所处的环境)中的动物或植物等移情描绘即为景物描写。提醒学生,运用描写时应充分回忆,展开想象,既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但要把握一条原则——为中心服务。
(三)“我独行”
过了“浮桥”,便可激励学生独立行走,大胆自创。仍然是,为避免训练的盲目性,进行同题习作;为避免写作的难度,教师除了提供作文题目(或话题)外,还要尽可能提供相关材料,必要时还应适当点拨。请看下例:
[作文话题] “毕业后还要不要中考?”
[训练目标] 灵活运用多种描写,充分反映事件本质,表达真情实感。
[写作提示] 时间——晚饭后 地点——我家 人物——爸(在家养鸡) 妈 (赶集卖鸡蛋) 姐(在读大二) “我”(在读初三)
二楞(“我”的小叔,大工师傅,日工资50元)
[文章立意]理解家人,珍惜上学的机会。
[具体要求]结合上面提示内容,发挥想象,充分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针对“我”还要不要参加中考一事展开讨论,反映不同人物的心态。让学生当堂训练。
(四)“尝甜果”
将学生完成的习作收集后,教师浏览。首先,挑选比较成功的文章2至3篇,印发给学生;然后,挑一篇最为出色的,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其佳处;接着,另两篇指导学生动笔评改、批注;最后,写出写作心得。这样,通过欣赏成功习作,学生再一次体会到“描写”这一写作技巧在突出中心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看到别人的长处,更尝到了自己劳动果实的甘甜。
总之,进行作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只有精心讲解、指导,学生心里才能明白;教师只有周密安排、设计,为学生的实际写作做好必要的铺垫——加强作文训练的可操作性,学生行起路来脚下才会轻松,最终写出满意的文章,我们的作文课才不会落空,才会真正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