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相衬主旨明,曲径通幽味无穷——《爱莲说》写作艺术散议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正反相衬主旨明 曲径通幽味无穷
——《 爱 莲 说 》 写 作 艺 术 散 议
河北 沧县 大官厅乡 陈圩中学 张秀珍
[内容摘要] 《 爱 莲 说 》一文,融叙事、描写、说明、议论于一体,比喻、对偶、排比兼用,对比、衬托、象征合施,形象鲜明而爱憎分明,立意深刻而委婉含蓄,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很好的统一,堪称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名篇。《正反相衬主旨明, 曲径通幽味无穷》一文重在评说《 爱 莲 说 》艺术特色方面的两个内容:一是正反相衬——作者通过“菊”和“牡丹”衬托出“莲”的高大形象;二是曲径通幽——以“爱莲”为线索,文笔曲折,耐人寻味。
[关键词] 正衬 反衬 主旨 曲径通幽 韵味无穷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源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所写的《爱莲说》,是一篇优秀的托物言志的文章,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究其原因,一是思想美——作品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向,给了读者深刻的思考和积极的鼓舞;二是形象美——作者将自己的高洁志向,托物于人民大众所共爱的莲花这一艺术形象之中,引起了读者感情的共鸣;三是艺术美——作品所运用的多种写作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怀,“润物无声”,令人回味。现将作品的“艺术美”分作两题,作一粗浅的剖析,愿得同仁指正。
(一)正反相衬主旨明
《爱莲说》一文中塑造了三个艺术形象——菊,牡丹,莲。分别写到“陶源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作者要赞美的是“莲”,借“莲”来抒发自己洁身自好的志向。那么,作品塑造“菊”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呢?我们该怎样理解作品深层的内涵呢?
第一, “牡丹”是对“莲”进行反面衬托,即反衬。
牡丹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中国,被定为国花。牡丹大红大紫,国色天香,历来受到百姓的喜爱。而《爱莲说》中的牡丹,却寄寓了作者特殊的感情——在周敦颐看来,“牡丹”成了“富贵者”的化身;“世人甚爱牡丹”,影射了北宋当时追名逐利的一种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