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文化经典《孟子》专题训练二
- 资源简介:
共14题,有详细答案,约8090字。
高二年级文化经典《孟子》专题训练二
(一)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②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③?曰:非然也。”(选自《孟子·告子上》)
【注】①或:作“惑”字用,不明了,可怪。无或:莫怪。②援:取。③为(wèi):作“谓”字用。与(yú):疑问助词。
(1)从选段一来看,“王之不智”体现在“□□□□,□□□□”,孟子认为君王要做到“智”,应该远离“□□□”。(用原文回答)
(2)这段论述中,孟子对于为学提出了什么主张?
(二)
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①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②,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①沈同:齐国大臣。②为天吏:奉行天命的天子。
(1)从选段看孟子认为讨伐燕国,但必须由“□□”去讨伐,杀人犯该杀,但必须由“□□”去杀,如果一个无道的国家去征伐另一个无道的国家就叫“□□□□”。
(2)孟子是认为燕国可以讨伐,杀人犯可以杀掉么?为什么?
(三)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①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③;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④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⑤: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诚:真是。②熄:同“息”。他们不活动,则天下平息无事。③冠:男子承认后戴的帽子,这里用作动词,开始戴上承认的帽子;命之:主持典礼,给予训词。④女:同“汝”。⑤淫:乱;移:变;屈:挫抑。富贵不能乱其心,贫贱不能变其节,威武不能挫其志。
(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称不上“□□□”是因为他们“□□□□,未能“□□□□□□”。
(2)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四)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1)、一个人丧失本心叫“□□”,把本心找回来就叫“□□”,“哀哉”指的是“□□□□□□□” 。
(2)、孟子的“求放心”和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意义有无差别?
(五)
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②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③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注释:①人名,战国时宋国大夫。②战国时齐国最繁华的街里。③人名,战国时宋国的善士。
(1)有一个以学习语言为喻说明环境对人影响的深远成语就是从本章简化而来,这个成语是□□□□。孟子认为要让齐王“之善”,仅有一个人不能有多大影响,这句话是“□□□□□□□□□□。
(2)三字经中提到孟母“择邻处”,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请结合选文并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霸。《孟子公孙丑下》
(1)孟子认为有大作为的君主与贤才商讨大事,就应“□□”,而贤才如果君主不能“□□□□”就不值得与之共事。伊尹、管仲就是孟子所说的“□□□□”。
(2)孟子主张君主“欲有谋焉,则就之”,请简要分析孟子的思想。
(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六)
[注] ①端:开头,起。②因贼:伤害
(1)、孟子把“□、□、□、□” “四端”比作人之“四体”,认为这是生来就有的,而要保四海而王天下,还应“□□”。
(2)、孟子又说“仁,人心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