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滋养,深度点染”的“人生语文”摭拾——“小语文”教学策略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中其他文字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2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6/17 18:37:3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3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7980字。  “精神滋养,深度点染”的“人生语文”摭拾——“言意统一、人文合一”的“言意语文”教学观;“意会•语感•积累”的“小语文”策略
  深圳市崛起实验中学 张训海
  永远走在语言的路上,永远在语文的路上行走。
  ——题记
  (一)“大语文”思想
  人需要有尊严地活着,语文给予我们这份勇气,让我们找寻到我们精神的家园,让我们的人生充盈着生命的温度!
  汉语优雅的华辉是那不落的太阳,照彻着我们的生命荒漠;荒漠上缀满了小花,那是她的言语在我们的生命中漫延、开落。人之如树,得之阳光以滋养而葳蕤成长。所以说语文是人的语文,是精神的语文,是发展的语文,是成材成人的语文,是大语文;是一滴水、一棵树的语文,是一片海、一片林的语文;是表达的语文,是运用的语文;是优雅华贵的语文,是沉积骨髓血脉的语文!
  海德格尔说:“生命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我作为一个语文教育者,充满深情地说:“语文不让我们疲惫,我们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
  语文即人生,我辈芸芸众生即使生如蝼蚁、微如草芥,也可美如神、气如虹,“像平民一样生活、像奴隶一样劳作、像诗人一样体验、像上帝一样思考”。没有精神和思想的人是肤浅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让我们脱胎换骨——“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让我们有了贵族的精神,获得做人的尊严。至情至圣的诗性文质,乃为语文精要。书生之学以美身,以此精神学语文!恢宏大道的“精神滋养”是语文学习的高度,书生意气的“语文人生”是语文学习的深度,含英咀华、深度激情点染实为语文精义入神的气度。所以说精神决定了语文的深度和高度!
  语文承载了熏染性情、矫正品行、修养美德的责任,语文言、意的统一其实是人、文的统一,文之“言、意”和人之“意、言”总是互为渗透、转化,有机合一的。语文如树,其“意”植于根系,“言”乃枝叶,只有精神意气丰盈了,才能枝繁且叶茂。语文的语言和精神浸润着人的思想和语言,思想决定语言,语言表达思想,语文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有思想高度、语言深度的人。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益学生时曾引用过伊斯兰教穆罕默德的一句话: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我认为读书、学语文是一种需要,一种诗意生活的需要,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崧舟也认为语文是要有诗意的。所以我以为语文,是精神的语文,是唤醒情感、点染心灵的“人生语文”,也是“言意语文”之伊始和终端。
  老师的学品、人品本身就是一本教材。老师言传身教、“颐指气使”,学生耳濡目染、点染性灵,真情实感走进文本——情真有屈原、傲骨数李白、忧国是杜甫、至孝读李密、旷达唱苏轼、正直司马迁、无悔王安石、正气文天祥……当今社会最缺“德”,“灵魂工程师”的责任落在了我们语文教育者的身上,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给予学生思想的食粮、精神的营品。
  (二)“小语文”策略
  语文不是简单的分数和数据,她是日积月累的积淀。积累决定语文的厚度,也决定“小语文”策略:厚积薄发,学以致用。
  积累如酿酒,沧海之粟,取之不竭,然后发酵而意会言和而生语感,而用之不尽。
  要想达其厚积薄发的目的,必须将“意会+语感+积累”进行到底!
  桃之夭夭,语言灼灼。一路高歌,一路汲取,让学生永远在语言的花园里撷英、咀华、滋养、开花——品读、意会、积累、创造。
  语文如茶,意会是汲取滋养、品味浸染的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归感性、摒弃肤浅的深读结果。
  文字背后永远藏着“意”,意会是一种由“言”知“意”的会意默化的化合反应,就像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也是一种思想碰撞、情感嘶鸣的体验过程。《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跟黛玉学诗,香菱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例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个‘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宝玉听了香菱的讲诗赞道:“既是这样,也用不着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是的,语文的“三昧”只能心领神会。意会语言,应该崇尚学生自己的生活链接的“得意”和发现,从而他自己建构语言意义。
  《庄子•天道》中说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于语言的妙处,你可以先不言传,但须得先心有所会,而后融会贯通,潜移默化,于人情练达时,以“言”达“意”,得“意”得“言”,最终形成语言素养。但是,如果我们没有生活的体验、精神的脊立,没有语言的沉淀、厚积,那还是一个“人人心中淡,个个笔下无”的言语存在,即使由“言”知“意”了,却不能以“言”达“意”,还是出不了“意”,只能叫有“意”无言。有“意”表达不出,苦也!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语感,也就是语言意识,就是注重对语言的感性感受和意会领悟,亦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存在的融会贯通,一种对语言生成的默契和灵悟,最终形成语言的驾驭能力、灵性张力。强调语感,就是强调“意”、“言”的渗透转化,也就是强调语言的意会、积累、表达和运用。
  “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诗人郑敏说的很形象,也很准确。汉语的诗性品质,集中表现在它“以象见意的诗性特质”(辛国刚)。汉字是汉语诗性品质的基因,象形是汉字诗性品质的基础表征,用语言学家范诺洛萨的话说,汉字充满动感,充满感性色彩。
  就像“郁郁”这个词,最先是形容草木茂盛之状的,但如果大家有“意”于它,就可以拿它来形容人的心情或文采等。再如“葳蕤”这个词,本是形容枝叶繁盛之意的,你如果心领神会了,用在“春雨菲菲,葳蕤一天”语中不无不妙。生活可以湮没诗意,但一旦写成文字便注入了意韵,而我们千万不能忽视人文精神,不然意境便流于平俗,甚至恶俗。“小楷如蚁”是有了些形意,然而在“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的诗句中却神气十足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句中,正因为诗人爱的是祖国,而不是某个男人或女人,才有了精神的高度,语言也才有了深沉感人的魅力。
  由“言”知“意”到会“意”,这是读之“入”;“意”之会到达其“意”,遣词造句,文从字顺,这是写之“出”。“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这是告诉我们一种学习语言的途径,由“言”炼“意”,虽然也有“文无达诂”的情况,但只要我们“炼”就了语感,自然意自如,自然笔有神,自然言可达意,自然信手拈来、文采斐然。但语感怎样炼成?一言以蔽之,就是走进文本,人、文合一,言、意统一,在诵读、练写之中,重品味,重意会,重积累。
  语文如歌。有了语感,就是有了较强的言语意识和语言生成能力,胸中之块垒,何愁“情”不投“言”不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让他神往,即使是“鹦鹉洲上的萋萋芳草”也能“暗香盈袖”,也自会从“到黄昏、点点滴滴”的“人比黄花瘦”,“曲径通幽”至“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了。言为心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滴滴深情自来水,请你拭去我的泪!”(节约用水)是一种表达;“别吻我,我怕羞!”(驾车不得超速)是一种诙谐;“常与作业漫步,沉醉不知归路。换本习题集,误入难题深处。还做,还做,做得满头迷雾。”这种笑谑,也横生几分意趣;“眼睑似山,呵欠连天,闹铃声声心发怵。恐师怒,匆洗漱,飞‘的’来到教室处,前门后门老师都堵。早,我亦苦;晚,我亦苦。”也就在古典中翻出新意了。
  “厚积薄发”力倡诗性创意地学习语文,但决不是在“规范语言”的范本上死记硬背,死搬硬套,而是在会其意、领其神的基础上创造性解读文本,灵活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以致用,扬意旨,翻新意,不虚情假意,而是说真人雅语,做至情至圣的诗性语文人,正所谓“文有文样子,人有人样子”。
  (三)选点创意教学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漫延文化韵味、闪耀思想火花、撒播文学种子的课堂,这才是我们语文人生的课堂,是有内涵、有厚度的课堂。
  叶老说课文是“例子”和“凭借”,我认为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凭借”“例子”,用真人精神去点亮学生的眼眸,燃烧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意会,炼就语言素养,形成积累,形成语感。胡滨老师“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给我们指出了路径,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着重解决学生言不及意和“得意忘言”的本真问题。言意统一,就是人、文统一,出其意,达其言。
  我们执手“语言”,相看两不厌,山有言,水有意,“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你眼底,在我眉间,吾心已许文字间。于“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之时,我们“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我认为“言意统一”,就是从“意”着眼,从“言”着手,以“言”求“意”,以“意”驭“言”,最后枝繁叶茂。我之如树,得之滋养,才有了神采,有了文学的语言,有了语感,有了积累。
  而要达成“形成积累、培养语感”的语文目标,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必须凭借“典范语言”的例子,找准一个“言”、“意”的契合点,让学生永远走在语言的路上,永远在言意的路上行走。选的这个“点”为“读点”、“写点”、“支点”、“情点”、“导点”、“燃点”、“亮点”,“创点”,最终形成我们“言”“意”统一、“人”“文”合一的黏合点、动感点,点染点。它是我们提倡的读、抄、背、品、写的“五字教学法”,是文本读意、读实、读小、读活、读美、读厚的教学策略,是丰富积累、培养习惯、形成语感的语言训练法,是简简单单、真真实实学语文之心有灵犀相通的一“点”,是终点,也是起点。
  “言与意齐飞,人生共语文一色”,对“言”“意”两张皮两手抓,运作“读写”“积累”两线,关键落实在语言上、选点创意上、精神滋养上,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执行力,也是世纪永远不绝的美丽风景。
  幸福的课堂是相似的,嫣然摇动,一缕缕冷香飞上语文;左手“诵读”右手“练写”,精神勃发,“言”“意”摇曳生姿,我们就永远走在了语文的路上,走在了文学的路上,走在了幸福的路上!
  2009年5月10日
  (四)选点创意的课例案
  附1、语言的诗意——“东风吹开花千树”语言训练课例
  【选点创意】学以致用:信手拈来沉积于我们灵魂深处的经典诗句之“言”,借“东风”之“意”,飞扬新美之言,这就是“引用”、“摹用”、“意用”。
  【个性课案】
  一、东风催动,诗意摇曳:
  1、读下面的一则故事,说出你对“作文有文采”的理解。
  (故事:宋朝,有个秀才自以为能吟诗作赋,所以目中无人。听人说欧阳修诗才超人,他心中颇为不服,为了见个高低,他要拜访欧阳修。途中,他见路边有棵很大的死树,诗性大发,吟出两句:“面前一古树,两股大丫杈。”两句出口,一时想不出后两句。恰巧欧阳修从后面走,就替他续了两句:“春至苔为叶,冬来雪作花。”
  “诗人”不认识欧阳修,他回头傲慢地说:“想不到你也会作诗?还行,我们一起去找欧阳修吧!”两人一同来到一条河堤上,一群正在打盹的鸭子突然受惊,便“叽哩嘎啦”地跳入河里。“诗人”见景生情,又作起诗来:“一群好鸭婆,一同跳下河。”欧阳修听罢,又帮他续了两句,引用了骆宾王的名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两人同船渡河,“诗人”为显示自己,在船舱又作起诗来:“两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续上后两句说:“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羞。”)
  2、赠大家一首诗,你如果有兴趣也露一手。
  李杜诗篇我口传,如今读来意犹酣。
  高二四班才人出,也领风骚一百年。
  二、以“意”驭“言”,吹花千树:
  1、引用——以意契合,直接嵌入。
  示例:(1)我梦想,我来到了塞外的大漠,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情怀;我梦想,坐在了家乡的明月下,在满月的银辉中,生发“月是故乡明”的感慨;我梦想,登上了齐鲁的泰山,在云雾的缭绕中,高歌“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我梦想,走进了繁茂的松林里,在皎洁的月光下,品味“明月松间照”的清幽。
  (2)选择古典,深切体味着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选择古典,用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