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诗人讲演录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中其他文字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7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10/30 21:03:00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大唐诗人讲演录
1王绩
我们想象夕阳中的一间茅屋,一爿窗牖下,坐着五十开外的王绩。他望眼,外面是凋零草木,褪色秋山;门前是汨汨河水,载着落红与枯叶,同时间一道流走。而那时间也因之仿佛急促了,让他多少感到捉了不住。这样,我们眼中的王绩就开始意识到,自己也必将留不住,从土而来,回土中去。这样,他就抖抖地捏了笔,蘸了墨,决意自己为自己写一篇墓志铭。他认定,明白自己的,只有自己。这样,我们便看见那纸上就跃然了如下字迹----
“王绩,有父母,无朋友,自为之字为无功焉。人或问之,箕踞不对。盖以有道於己,无功於时也……”
这个在白纸黑字上一口咬定“无朋友”的王绩,年轻时可真有过一大堆朋友的。《王无功文集》卷首之序中就记载说,“君幼歧嶷,有奇思…与李播、陈永、吕才为莫逆交…”而那些值得他去写赠诗唱和的“梁公/薛记室/程处士/王处士/翟处士”等等,也理应是他的好友。之所以在墓志铭上狠狠地写下“无朋友”三字,倒是因了他在三十四、五岁上就以回乡隐居与世绝断的方式一终到死的缘故。
其实,王绩在山西河汾间近20年隐居生活,依然有朋友过往。只不过,这朋友是个早已在此隐居了三十多年的老哑巴。用王绩话说,“吾所居南渚,有仲长先生,结庵独处,垂三十年,非其力不食,傍无侍者。虽患瘖疾,不得交语,风神萧萧,可无俗气。携酒对饮,尚有典型。”这位仲长先生,王绩还特别为他写了篇传记,说他无妻无子,往来河东,以卖草药为生。当然也嗜酒。
能与个哑巴交流沟通十多年,这人也算不凡,也算得道。所以,新旧两唐书中,将王绩归为“隐逸”类人物,就较比名副其实。但所谓隐逸者,其实大致也如王绩评价自己的样子,是“有道於己,无功於时”,对社会似乎没什麽贡献。社会要的是眼见为实之“功”,比如马车进化成火车,火石进化成火柴。王绩显然不愿做这样子功,也不向着这方面来走动脑筋。即使在隐居之前的官场仕途上,他也屡因“以醉失职”,不思进取,被朝廷一气之下打回了老家。再则,王绩所处的隋唐之交,战乱频繁,时政飘摇,谁想好好地做官,为民请命,恐也无有可能。所以,隐居河汾、买醉青山,也正合王绩本意。他早就想做个甩手掌柜不干了,天天喝酒多好,晕乎乎写诗多好----“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年纪轻轻三十多岁就过起隐居生活的王绩,茅屋床头只放三本书----《老子》《庄子》《周易》,除此之外,坚决不读。而酒可不能少,为此,他特别雇来几个奴婢,专门在山前屋後种黍酿酒,一年四季与那个哑巴的仲长先生畅饮竹林,谈仙论道,挥霍时光----“浮生知几日/无状逐空名/不如多酿酒/时向竹林倾”。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是,他不仅过足了酒瘾,还藉酒发挥,写了两本专业书:一本是研究酿酒方法、术甚精悉的《酒经》,另一本则是博采历代著名酿酒人物的传记,叫《酒谱》。可惜,两书均已散佚,没传下来。
酒虽是王绩的命根与口粮,但诗也要夺去一半精神的。关於王绩的诗,唐以後历代评论极少,半爪一鳞的,也说明不了什麽。他写过的一首题为《野望》的诗,因好象被人关注较多,宋、明、清几代皆有人提到,人们也就觉得著了些名。其实那诗是没什麽的,句子平平,也无奇思,无非是最後一句“长歌怀采薇”,表出了自己要像古代伯夷、叔齐那样,做一个“不食周粟”的隐士。而这种主题,他其实是写不过陶渊明的,也写不过谢灵运。即使与他自己相比,这一首也不该荣膺“著名”。
我倒喜欢他另一首题为《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的诗:
野人迷节候,端坐隔尘埃。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映巖千葭发,临浦万株开。香气徒盈把,无人送酒来。
(我这村夫俗子端坐於深山野壑之中,似乎已不知是春是秋,恍若隔世。若不是漫山遍野吐放的菊花,我还意识不到自己其实就活在人世间的秋令时节。而那千万朵映照山崕的芦苇以及临水而开的野花,虽逗引我情不自禁地随手采摘,嗅着芬芳,但可惜此时我徒握一捧鲜花,却无人能送坛好酒,让我尽情享受这悠然感觉。)
隋末唐初的诗体,通常依然是继承六朝延续下来的古体五言与七言,不是很讲究声、韵、字、词的运用法度,尚未形成整齐严格的“唐律”。这一首,就诗体而言,虽也是五言八句,很像後来的“五律”,但并不标准,平仄与韵律皆不工。不过,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里面的第三句与第四句、第五句与第六句所出现的“对仗”气象,却对日後形成严格“五律”奠定了很好基础。我讲这个,并不是想说王绩在诗体上有什麽贡献,因初唐的许多诗人也都用这种“诗体”写过不少,著名的“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就是个例证。尤其是五言八句四韵这一种,充分显出了律诗在成长与发展过渡时期的变衍相貌。我想说的是,正因这一诗体是过渡期的,不像真正的“唐律”有那样多的限制,他写的才不雕饰,更自然,同时也一扫六朝绮靡诗风,重新找回了陶渊明那返朴归真的心性。
诗人王绩离开人世时,年仅五十五岁。这个隋代大儒王通(文中子)的胞弟,初唐四杰王勃的叔爷,临终前为我们所留下的不多诗作中,有一首仅二十字的诗,已然让我们看见了他对人生的终极理解----
故乡行云是,虚室坐间同。日落西山暮,方知天下空。
2 骆宾王
文学史上,人们所熟悉的“初唐四杰”排序是“王杨卢骆”,将骆宾王置在了最後。而我把他提到前面来讲,原因无他,主要是考虑该依照他们四人的年龄次序才对。唐人张说为裴行俭撰写过一篇《裴公神道碑》,里面在提及四人时,按的就是年龄的次序----“骆卢王杨”。若按“王杨卢骆”的排序,杨炯所说的那句“愧在卢前,耻居王後”就很清楚了其中的意思,因为杨炯比卢照邻要小约18岁,比骆宾王小得就更多,约31岁,这就意味着杨炯与卢、骆是两代人。如果再考虑到古人早婚的因素,杨炯若站在骆宾王面前,甚至都必须要喊一声爷爷。我想,正出於此因,杨炯听到自己排在卢、骆之前,当然就愧不敢当了。而“耻居王後”则也是因杨炯与王勃同年(皆生於公元650年),在才艺及面子上不肯输王勃而已。
有关骆宾王,今天的小孩子们虽然说不清他究竟怎样一个人,却差不多皆会背诵他那首《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新唐书》上说他“七岁能赋诗”,指的其实就是这首。初唐四杰,脑袋上几乎都被别人冠有“神童”的帽子,骆宾王的这一顶,其实还算是最轻的。最厉害的是王勃,待我另讲。
骆宾王的诗,在诗体上比先前我讲到的王绩更进了一步。他的五言八句体,已到了几乎八句全对仗的地步,是唐代“五言排律”的雏型----例如《途中有怀》这一首:
睠然怀楚奏,怅矣背秦关。涸鳞惊煦辙,坠羽怯虚弯。素服三川化,乌裘十上还。莫言无皓齿,时俗薄朱颜。
当然,诗的优劣,其实与诗体关乎不大。尤其是旧体诗这种形式,从《诗经》的四言发展到後来的七言,几千年只进步了三个字,也就没什麽好说。所以,重要的就不是“体”,而是“意”。尽管後来严格的格律,从外因上起到了一些使诗句吟咏起来更加和谐的作用,但优点就是缺点,如剑的双刃。因为严整的格律,同时也助长了诗人相互指摘诸如“平仄不对、韵脚不工”等流於形式的弊病,也强化了“做作”。换言之,格律其实是很像“在钢丝绳上走路”的,既不能掉下来,还能够看上去如履平地,於是许多人就认为难了,就先比平衡,再比谁又能走的既稳且快。这就是唐以後评判诗歌优劣的基本尺度,而今人是早就不在乎什麽“体例与法度”了。
但那时的骆宾王显然在乎,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时代的审美趣味,如同“文革”时我们喜欢穿军装,今天看上去傻,却也是踩着那时代的肩膀走过来,再傻,那也是里程碑。况且,格律在初唐乃至中唐,是被视为一种“诗体革命”运动的。这个运动,唐以前六朝时的沈约等人就试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