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教学设计2
- 资源简介:
约3950字。
《合欢树》教学设计
史宜申
[ 教学目标 ]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理解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感受文中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这种母子亲情的深刻内涵是生命的意义。
[ 教学环节 ]
课前搜集资料——导入课文——课文的整体感知、咬文嚼字——拓展阅读——激发感悟——学生感悟(作业)[ 教学重点 ]
回忆自己人生的三个阶段;对合欢树的复杂感情
[ 教学难点 ]
合欢树题目的内容;“悲伤也成享受”的理解。母亲去世已七年,作者无时不思念母亲,课文中为什么要在母亲去世七年后,小说获奖后思念母亲呢?
[ 教学过程 ]
一、 课前搜集资料
史铁生其人及作品;两篇散文《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
二、 导入课文:
人处社会,就会出现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世间多少爱情、亲情和友情感人至深,我们已从沈从文的《边城》感受到爷爷对于翠翠的自然、明净而深沉的亲情,今天,我们读一篇史铁生的散文《合欢树》,看看那些表现母子深情的究竟是什么,再次感受母爱的无私,博大,乃至于子女永远无法全然报答(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作者
史铁生,当代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市,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四、 合欢树
合欢又叫绒花树、马缨花,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豆科树木。合欢树可长到16米高,叶为偶数两面羽状复叶,如同含羞草,昼开夜合,而名合欢。它的美在于它的花,许多小花簇生成头状花序,然后许多头状花序排列成伞一样的形状,也像红缨。花序远远望去为粉红色,远望像绿浪上浮动的粉红色祥云。合欢树常被认为是一种吉祥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