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案例分析
- 资源简介:
约5300字。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案例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选修课程分为选修Ⅰ,选修Ⅱ,其中选修Ⅱ为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的学习内容,高中阶段学生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才可毕业。计划B的学校开设了校本选修,其中1节课是语文教师担任。因此,在计划中就出现了“4+1”节课的情况,“4”是课程标准规定的课时,“1”是校本课程中语文的内容。
高中选修是新生事物,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和困难,而课程专家和教材专家对这些问题和困难可能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中都没有考虑到,或者考虑到了而没有提出具体的操作调整建议。计划B的学校在开设选修课的时候遇到一个实际的问题,学生10周连续上一个专题,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的情绪,如果模块学习内容为文言文,那么,很多学生更不适应,教师也一时找不出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计划B的学校在开设传记的时候,就有意识地选择了现代文与文言文相结合的办法,2节选读现代传记,2节选读古代传记,这样既保持了选修课程学习领域性、定向性的特点,也照顾了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惯。从计划B看,学校是比较注重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加强对学生自主精神、探究精神的培养,现代传记均采用自主学习的办法,利用《人物传记阅读积累表》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规定阅读的传主中,挑选其中的1~2个传主,阅读他们的整本传记。阅读后学生必须在班上交流,与同学们分享,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探究传主人生轨迹的热情。在实施中,如果学生阅读了同一传主,不同作者撰写的传记,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精神的发展。文言传记与历史小说的对比阅读,不但开阔了课程资源的视野,同时可以形成学生多向联系、多维综合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养成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在多种学习方式的交互作用中,培养语文的综合素养。
文言阅读以教师指导为主,如果学生的能力较强,也应在自主精神上多想办法。
课堂教学
教学 A 课题:谭嗣同传 教学用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通读全文,解决文言字词
教学步骤:
1. 堂上20分钟通读完全文,划出你认为不懂的文言字、词、句。
2. 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互相帮忙解决不懂的文言字、词、句。
3. 教师印发课文部分难字难句翻译,个人阅读,小组内讨论及互测互检。仍有未解决的个别提问或查找工具书解决。
第二课时:交流对话,探讨研究
教学步骤:
1. 引导学生理清谭嗣同和梁启超的关系。
2. 与学生一起探讨梁启超从哪几个方面叙说了谭嗣同的一生。
3. 在梁启超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谭嗣同。
4. 教师提出思考:
(1)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是明智还是失策?
(2)变法失败,谭嗣同以身殉国,你认为是智是愚?
5. 电影推介:谭嗣同
第三课时:组织辩论,引导探究
教学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