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学生语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 资源简介:
约4000字。
谈谈学生语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淮滨县教研室 刘淮玉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的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能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的能力。语文教学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出学生的语文修养。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到文章语句的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准确的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语感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训练朗读能力,感受语感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是不可能全面把握的。如果朗读时仅是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的融为一体。朗读是培养语感的基本方法,老师要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训练。
1. 老师要加强示范朗读
老师带表情示范朗读,不仅有利于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且对学生有着积极的感染引导作用,学生从老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获得熏陶,进而萌发出朗读文章的兴趣和欲望。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老师如果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为基调,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示范性朗读,声情并茂,情绪盎然,停顿之处,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会感染激励学生跃跃欲试,收到良好的效果。
2. 注重朗读的技巧
首先要注意语音的轻重。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词语时,要重读,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里的“朗润”“涨”“红”等词语就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词语时,要轻读,如鲁迅小说《故乡》的结尾,读起来,语音就要轻一些,给人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其次要注意停顿。如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的结尾“散学了,——你们走吧。”其中“散学了”这个短句含有许多未尽之意,如祖国的沦陷,最后一课的结束,与学生、乡亲的分别等,有无限的感慨和浓烈的情感,朗读时,在“散学了”之后,停顿稍长一些,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三要注意语气。如读《故乡》,读少年闰土时,应该是明快流畅、天真豪迈的语气;而读中年闰土时,就应该是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的语气。两种语气,两种人物心态,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天壤之别的对比,正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巨大的社会生活之变化,领会语气差别的语感魅力。
第四要注意语速。语速快慢取决于文章的情节内涵和人物的情感。通常表现欢快、愤怒激情的文章或段落语句,语速就要快一些,如刘成章《安塞腰鼓》中形容后生们击打腰鼓像“骤雨一样”、“旋风一样”、“乱蛙一样”、“火花一样”、“斗虎一样”的几个排比句子,就要读得快而铿锵有力,这样才能读出安塞腰鼓震天动地的气势。而读忧郁,痛苦心情的文章或段落语句,就要读得缓慢一些,如读李后主李煜的《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读得慢一些,沉一些,才能把亡国之君的离愁和痛楚如泣如诉地读出来。语速之快慢缓急,正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语言的感人力量。
第五要注意语调抑扬。叶圣陶先生说:“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遵从叶老的教导,根据文章的内容和特色,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就可与作者同激昂,同委婉,将作者之情感意味表达得淋漓尽致。如契诃夫小说《变色龙》里警官奥楚蔑洛夫因小狗主人变化而变化的几次话语,朗读时富有抑扬,就可把沙皇鹰犬见风使舵的丑恶嘴脸表现得活灵活现。
3. 采取多种形式朗读
感情奔放的,班、组齐读;感情婉约的,可让学生跟着录音小声读;情景交融的,可以配乐朗读;戏剧文学,则可以分角色模拟人物口吻朗读。多种多样的文章,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朗读,就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