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湖南省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梳理探究”专题教学素材
- 资源简介:
约4710字。
2010年湖南省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 “梳理探究”专题教学素材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长沙市周南中学 饶霞
【教学设想】
传统的语文教学,老师往往是把教学参考书中专家的解读和教师本身的阅读体验灌输给学生,课堂即使偶有提问,也是要将学生的回答引导到或纠正到所谓的正确答案上来。这完全是用专家和教师的阅读体验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这不是学生的真实阅读,这种学习必然导致学生越来越不愿意思考,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学生的依赖心理、惰性思想越来越重。《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正是从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出发,从而彰显学生独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课设计思路主要是就是引导学生以个性化阅读这一理念为核心,通过对以往的文本阅读体验的梳理,探究个性化阅读的角度和途径,进而有意识有方法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开放性多角度的解读。
【教学目标】
一、梳理•探究:学会对文章进行系统化梳理的方法;积累教材的个性化解读范例,分析探究个性化解读产生的原因和解读的可行性方法,树立“个性化解读”的观念。
二、启示•应用:能够有意识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合理适度的个性化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更全面更深入地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领会“个性化解读”在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三借庐笔谈》一段记载导入:“许伯谦茂才绍源,论《红楼梦》,尊薛而抑林。……己卯春,余与伯谦论此书,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于是二人誓不共谈《红楼》。”
学生解释文段含义。
无独有偶,鲁迅先生对于《红楼梦》也有过一段评价:“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
学生概括文段含义
2、问:从这两段文字中,你发现了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一种怎样的现象?
预设答案:对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就是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二、梳理与探究.
1、梳理探究一——阅读探究:阅读《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一章中的“名作重读”和“名文共赏”两个板块的内容,思考:
问: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差别的产生呢?
预设答案:(1)文本本身的多义性和丰富性。
(2)读者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