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七年级学生作文叙事能力培养研究
- 资源简介:
约12760字。
七年级学生作文叙事能力培养研究
研究报告
重庆市巴川中学 李永红
一、问题提出
“文莫先于辨体,体正而后意以经之,气以贯之,辞以饰之。体者,文之干也。”写作中,“体”不正则思不畅,文体是构思的基本依托,离开了具体文体,立意、布局、选材等问题均无从谈起。
但是,中考作文中文体不分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许多考生一看试题要求上有“文体不限”的字样,下笔就不管不顾了,写出的文章常常是文体不明,表达方式混乱,既不属于这种文体,又不属于那种文体,不伦不类,成为文体上的“四不像”。
不仅文体不明,在叙事能力上更是欠缺得可怕,行文大多以叙述的表达方式来图解或粘贴生活,很少能用细腻的描写来形象地表现生活,“硬伤”明显:“学生往往简单复制生活,对事情的来龙去脉的叙述无主次、无详略,不善于把握主要的生活片段来展示人物、表达情感;不善于抓住生活细节,展示人物之间、情感前后的矛盾冲突,没有气氛的烘托与渲染,没有悬念的吸引,没有事件的起伏跌宕,没有情感的波澜……”【1】无情节、无故事的作文注定是无意无情无理,也是无味的。
导致文体变异和叙事能力缺失的原因主要还是源于作文教学认识的肤浅和日常教学的不作为。记叙文是初中作文训练重点,叙事能力又是重点中的重点,加强常规文体的训练,特别是强化叙事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作文教学突围困境,走向科学规范的重要突破口。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朴素记叙的能力正在孩子们身上慢慢丢失,华丽的词藻、繁复的内容掩盖了最真实的某些东西,造成了许多青少年作品的千篇一律。他认为,质朴叙事是写作的主干,孩子们“应该用干净朴实的语言把心情、事情说明白,形成个人写作的特征”。【2】
二、研究界定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记叙文写作训练要点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精心选择材料,确定表达内容和写法,选择恰当表达方式,巧妙设置文章线索,学会设置文章波澜等。
叙事能力的核心表现在作者如何呈现一个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而叙事能力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事件发生的这段时间过程中,将人物的动作、所说的话语和事件发生的经过叙述出来,它不是像流水帐式的把事件一样一样的陈列出来,也不是把全部的细节一字不漏、从头叙述到尾;而是挑出事件发生过程中的精彩细节,构成故事的情节,呈现整件事情发展的经过。
“七年级学生作文叙事能力培养研究”,针对七年级学生作文,不全面开花,暂时放置“写人”、“状物”两大重点,专攻“叙事”。侧重叙事为主记叙文的叙事能力培养研究,通过课文、活动、班级纪事研究这三大载体,以活动作文的方式训练学生要素交代、顺序设置、详略处理、以事明理、叙事手法、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等叙事能力。
三、研究目的
1、挖掘课文及生活资源,丰富叙事能力培养素材库;
2、结合阅读教学、活动教学,进行深度写作实践,提高学生叙事能力;
3、构建较为完善的叙事能力培养系列专题。
四、文献综述及研究创新
作文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写出真情实干,才能提高写作水平。所以很多学者都提出作文教学要将视野拓宽到课外,培养学生养成勤观察,勤体验,勤思考的良好习惯。冯艳凤、向成勇、王丞泰和龚子建持此观点。
语文课本上,精选了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名篇,这是作文的宝贵资源,要充分利用,把作文贯穿于课文的分析鉴赏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都小东和赵德顺都持这方面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