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危机”与“新政”》教学设计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4250字。 《“大危机”与“新政”》教学设计
本课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动荡与变革》中的第四课,课程标准要求了解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和特点,认识美国实行新政的成功所在及其宝贵经验。罗斯福新政的出笼,是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是资本主义体制的自我完善,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成熟。
“经济危机”一词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因为大家都不同程度感受到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但是学生更多的是从危机本身的表现、自己的感受等表面层面来理解的。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危机是怎样爆发的,历史上美国是怎样来应对危机的,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这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九年级学生对经济危机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而对经济危机的发生原因的认识有些困难。如果按照传统的理论分析则可能把问题更加复杂化。如何深入浅出的剖析经济危机的来龙去脉,如何科学的看待罗斯福新政,成为本节课的关键所在。鉴于此,本课设计精选生动形象的材料、故事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危机的出现和应对过程;并积极创设矛盾冲突,引导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展开历史思维活动,从而认识新政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维护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性、科学性。
过程设计
导入: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引发世界金融危机,很多人惊呼:20世纪二三十年代肆虐全球经济的狼又来了!那么,你知道当时的“狼”是怎样来的,最终又是怎样被赶跑的?
意图:直接切入主题,从学生身边的历史延伸出去,迅速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师:同学们都懂得,“狼”是人们对经济危机的别称。人类经济的发展为什么会滋生祸害呢?让我们从人类经济发展的历程来探索问题。
矛盾一:“集中管理”与“自由放任”的矛盾
请看材料:
材料1: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要盖11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广州日报2008-09-06
问题1:改革开放前,我国对经济管的严吗?管得越多、越严对经济发展越有利吗?
意图:借用形象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探讨,直接得出结论:国家对经济管得越多、越严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改革开放前我国物资的匮乏就是一个佐证。
问题2:既然国家对经济管得过多、过严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那么,不管它行吗?如果对经济放任自流,会出现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