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类解析政治经济计算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7350字。
归类解析政治经济计算题
综观近些年高考政治试题,在全国卷和地方卷中,经济常识(生活)计算题屡见不鲜。通过计算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经济生活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与运用,不仅有利于高考选拔,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经济计量意识(定量研究经济现象),更为进入大学学习理论经济知识打下良好的铺垫。对于高考学子而言,理解计算题考查的经济知识,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有利于提高高考成绩,下面就计算题主要考查的经济知识进行归类解析。
一、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
近几年各套高考试题中所出现的经济计算题,绝大部分题目是在考查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做好这类试题首先要理解七个概念的含义,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价值量、价值总量、使用价值量(商品数量);其次掌握下图中的十对比例关系,其中考查较多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无关、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量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量无关。
例题1:
(2008年宁夏卷)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
A.110亿元 B.120亿元 C.130亿元 D.132亿元
解析:
方法一:根据(价值总量=价值量 × 商品数量),分别求出价值量和商品数量,再乘积即可。根据条件,可以求出2007年,商品价值量为10元。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反比,2008年“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所以价值量变为10/(1+20%)元;商品数量的变化受两个因素影响:劳动者数量和劳动生产率,且都与二者成正比。所以2008年商品数量=10 ×(1+10%)(1+20%)亿件。最后,经过计算2008年,价值总额为110亿元,选A。
方法二:应用比例关系,由于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所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不影响价值总量的变化。因此该题影响价值总额的因素仅剩“劳动者数量增加10%”,劳动者数量与商品数量成正比,也增加10%,所以很容易求出2008年价值总量为110亿元。
例题2:
(2008年江西卷)假设1部手机=4部自行车=2克黄金,若手机行业劳动生产率翻一番,自行车行业劳动生产率翻两番,而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延长一倍,其他条件忽略不计,则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A.1部手机=16辆自行车=1克黄金 B.1部手机=8辆自行车=1克黄金
C.2部手机=16辆自行车=1克黄金 D.2部手机=32辆自行车=1克黄金
解析:这是一道连比试题,即几个商品价值量存在比例关系。
方法一:换元法。令1部手机=4部自行车=2克黄金=a,则价值量分别为:手机a、自行车a/4、黄金a/2。变化后的价值量为:手机a/2、自行车a/16、黄金a,重新整理比例,消元后的等式为2部手机=16辆自行车=1克黄金, 答案选C。
方法二:技巧解题。由于选项依然是等式,所以可以直接在等式上通过“填系数”来维系等式的成立。“手机行业劳动生产率翻一番”,也就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倍(价值量变为原来1/2),要维系等式成立,则需要1×2部手机,此时等式变为2部手机=4部自行车=2克黄金。“自行车行业劳动生产率翻两番”,自行车价值量变为原来的1/4,要维系等式成立,则需要4×4部手机,此时等式变为2部手机=16部自行车=2克黄金。“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延长一倍”,黄金价值量变为原来的2倍,要维系等式成立,则需要2/2克黄金,此时等式变为2部手机=16部自行车=1克黄金。答案选C。
例题3:
(09全国卷)某小企业2008年生产一件甲种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8元,产量为10万件,甲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6元。如果该企业2009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那么,该企业2009年甲种商品的销售收入与2008年相比
A.增加8万元 B.增加6万元 C.减少14万元 D.不变
解析:本题与前两年的高考计算题相比较,从计算的角度要简单一些,但对“商品的劳动耗费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两个陌生的概念比较费解。通过读题,从“某小企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