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安徽卷作文评分细则及优秀作文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中学作文 / 各类作文指导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8/13 22:58:31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9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690字。

  2010年安徽卷作文评分细则及优秀作文
  湖南永州市一中  刘小忠
  一、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吴 兴 杂 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二、审题导引
  该材料作文可以从下面三个层面来审题立意:
  1.从自然之理出发,根据客观条件,因“水”制宜,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利用“水”的“深”“浅”而种植相应的作物,引申思考做任何事都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考生可以联系国家当前的经济建设,只有按照科学规律,转变原先掠夺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实行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型的低碳环保社会。同时,在国家许多大政方针的制定上,也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合理政策,不搞“一刀切”和绝对化。
  但如果就哲理本身写哲理,很难下笔,甚至仅能演绎为一篇哲学小论文,更有甚者会联系课本内容,将教材中的有关哲学内容大段地移植过来,那将不可能得高分。
  2.从庄稼种植的角度思考,种植者要把具有不同生长特点的庄稼种植到不同条件的田地里,要根据水的深浅种上不同的作物,反之就不会有收成。人才的培养何尝不是这样。据此可以谈人才培养问题,要因材施教。尤为值得考生注意的是,这首古诗还暗含了考前着重介绍过的“钱学森之问”,适度的嫁接移植不失为聪明之举。在人才培养上,也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和兴趣,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而不能一个模子灌输应试教育。
  3.从“庄稼”的角度思考,或曰从自身成长的角度切入,面对“水资源”的客观条件,“菱”、“稻”、“荷花”们该如何选择才能发挥出自身优势呢?如果你是“菱”,请到深水区,如果你是“荷花”,那也大可不必羡慕“菱”的水深,你在浅水区照样“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沃”。不同的环境就应该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规划自己的人生,人在很多时候应该主动地去调整自己,如果你的面前是一片深水区域,如果你坚持做一颗“水稻”,恐怕永无“出头”之日了,何不改变一下向“菱”的方向发展,这同样可以赢得属于自己的精彩。
  当然,如果从植物各自的价值的角度思考,也未尝不可。“菱”、“稻”、“荷花”,分别生长在深水中、浅水中和不深不浅的水中,它们都是可爱的植物,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所在。我们不能凭主观意志,从它们的出身(水的深浅)来判断它们的价值。“菱”、“稻”、“荷花”的相互映衬,自然才美好。社会形态是多样的,人们对不同问题的认识与评判,也应该是多样的,无论“深水”与“浅水”,无论“稻”与“荷花”,都是精彩无限,生动活泼的。只一方面,当代社会在诸多方面还存在单一思维模式上,比如教育的人才培养上,认准“稻”的实用,就否认“菱”与“荷花”的另类,比如在文化审美上,认可“荷花”的高雅,就否认“菱”与“稻”的土气,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但这可能是我们的考生在考场上(那么短的时间,那种氛围)很难思考和把握的,我们不能责怪考生思想的肤浅,不能做过高的要求。
  三、评分细则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