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孤立已久的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方法改革之我见
- 资源简介:
约3870字。
解放孤立已久的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方法改革之我见
杨虹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部分。写作作为一项技能在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有极强的实用性,大到学术论文,小至书信简历,无论是汇报工作还是表达情感,都要用到这项技能。然而一直以来的中学语文教学却使作文脱离了生活,孤立于生活,甚至与生活对立起来,进而造成了学生厌写,老师难教,费时费力,却少有效果的一种现状。很多学生学了十几年写作,走向社会后甚至连一份简历都写不清楚。这种现状也是当前的语文教学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我想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还写作以应有的空间,让作文教学从孤立的困境中走出来,解放作文教学,把写作还原于生活,还其本来面目。
而怎样把孤立已久的作文教学解放出来,还原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无疑是一个难题。针对这一难题,我结合自己在写作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案试与诸位老师探讨:
一. 把作文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这里所说的课堂并不只是作文课或语文课本身,而是包括理科课在内的广义的课堂。写作教学与这些课堂教学之间其实是不无联系的,中学教育的各个科目之间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各门学科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而应是主动地获取知识,主动的思考。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不仅在语文课堂上有热烈的讨论,在政治、历史、甚至理科课堂上都会有学生对于课堂内容,主流观点的质疑和讨论,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还有学生对老师甚至对于权威的质疑和思考。这正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发挥,然而由于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教学任务、教学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而不能使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思想完全阐述出来,有些珍贵的思想的火花也因此熄灭了,这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观念也是相矛盾的。如何保护学生这份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并使之发展延续,也是很多老师思考的问题。我想写作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绝佳途径,让学生在课后用文章把自己的见解观点继续阐述出来并与老师进行深入探讨。这样既保全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是学生在实用写作方面的一次极好的锻炼。由于这是学生自己想表达而苦于没有机会表达的思想,因此这种写作是完全自发、自觉性质的,因此学生会对之投以更大的精力和热情,这样的写作训练远比几篇简单的命题作文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而且这种训练所阐发的是与学术有关的思想与见解,也可以看作是对今后的专门学术研究论文的一种准备,相比于闭门造车般的写作训练也更有实践价值。而一些理科生的重理轻文,厌写难写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 把作文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结合
目前全国教育界正在全面深入地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也成为了中学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学科都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方面的探索的实践。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随之更为丰富多彩,学生更多地走出校园,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去探索、实践真理。语文学科的直接社会实践较少,但却可以通过写作这一渠道与各门学科的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结合到一起,在研究过程中对资料的筛选整合,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汇报交流都与写作有着关联,而最后的研究成果则更要以书面论文的形式产生。因此,虽说语文学科的直接实践性并不强,但各门学科的实践却都离不开语文,离不开写作。这一过程既使写作与实践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平添了几分趣味,又丰富了学生的写作视野与内容。学生在旧有的写作过程中的无话可说、凑字、抄袭等现象,以及作文内容干瘪空洞、脱离实际等弊病自然会得以改观。
三. 把作文教学与生活结合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脱离生活的作文必定干瘪无味。然而以往的写作教学却忽略了生活这一写作的源头活水,甚至于把写作与生活对立起来,而一味地追求形式,使学生对写作兴趣全无。就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教学偏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种特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