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写作“湖湘文化”作品点评
- 资源简介:
约11180字。
主题写作“湖湘文化”作品点评
湖南师大附中周红、梁小兰
【导语】
湖湘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它有着自己稳定的文化特质,也有自己的时空范围。从空间上说,它是指湖南省区域范围内的地域文化;从时间上说,它是两宋以后建构起来并延续到近现代的一种区域文化形态。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对“楚材”的形成,湖湘文化功莫大矣。近百年来,随着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出色表演,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并已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学生范文】
走近贾谊
文∕冰珂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句话似乎有几分道理。在云南、海南、湘西、九寨沟等风景区倍受青睐的时候,我们却轻易忽视了周围的人文景观。有歌者云:“其实你不用去远方,好地方就在你身旁。”贾谊故居就是一个清静的好去处。在长沙求学已多年,居然不知贾谊故居,后听友人提起,顿觉惋惜。于是在阴雨绸缪的日子里,我欣然前往。
贾谊故居距离学校仅两站车程,相比天南海北遥远的风景,确是近之又近。当我们经过五一路时,必然会经过那些古建筑,只是没有留意罢了。作为文学爱好者,唯有惭愧不已。
假如你想游山玩水,这里必然不是一个好地方;假如你满腹雄心,这里只会消磨你的厉气;假如你怀才不遇或壮志未酬,身居逆境,倒可和太傅神交片刻。
比较享誉中外的名胜古迹而言,贾谊故居是养在深闺人不识。穿过几个小巷,辗转来到了砌着青石的小路,看到一些民工在敲砖砌墙,忙着修葺。两旁是青石砖的房子,略微透露出点西汉气息。灰暗的天气,稀落的游人,给贾谊故居增添了几分幽怨的情绪,我似乎听到了他穿越两千多年的太息声。
入门即可看见冷冷清清的庭院,左边栽着几从翠竹,枝叶横斜处,虚掩着一口幽深的古井,名贾谊井,又名长怀井。唐杜甫在《清明》一诗中提到“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贾谊故居被誉为“湖湘文化源头”,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4年,贾谊任长沙王太傅,居此三年有余,他的才学赢得了政论家、思想家、文学家的盛赞。穷毕生之力,所作典籍颇多,政论集中体现在《过秦论》、《治安策》中,为历代帝王、谋臣必读书目;《吊屈原赋》和《鵩鸟赋》开汉赋之先河,亦为后代名士仿作之范文。一代文豪鲁迅先生就称“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凭井栏,思古人,眼前似乎出现了贾傅躬身亲凿水井之情景。细看此井,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如壶,水清澈可见倒影,如同一个平放的葫芦。沧桑二千余年皆历尽,只是太傅神韵已惘然。
沿竹行,过井碑,有回廊交错,其中镌刻着赞美贾谊为人为文的诗词二十多篇,经多次修缮,所刻碑文仍历历在目。唐朝孟浩然在《晓入南山》中说道“贾生曾吊屈,予亦痛斯文”,对贾谊平生遭遇给予深厚的同情、惜愐。杜甫在《发潭洲》中写道:“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高名前后事,回首一伤神。”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隔着千来年的时间,潦倒穷困,仕途无望的杜甫对谪居长沙、抱负缥缈的贾生投去“伤神”的回望。可见世间变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毛泽东曾作诗两首,慷慨直书:《七绝•贾谊》“贾生才调更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七律•咏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毛泽东以政治家的眼光洞悉了贾谊急欲施展抱负却遭猜疑而不能的苦闷。在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今天,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当我们身居逆境,才华不为世人所赏识时,是像贾谊一生哀伤还是别有作为呢?
他为官一方,给湖湘人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富。在任期间,不但没有规范和压抑湖湘的闯劲和傲骨,还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鲜明的主张感染着湖湘人们,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志士豪杰。岁月淘尽,良莠咫尺,方显大家情怀。时间琢磨,千年瞬间,更知贾子节高。我们作为湖湘儿女,不仅应当追源溯流,将其风范继承发扬,更要与时俱进,完善提高自我,积极进取,以慰贾子抑郁而终的灵魂。
点评: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的才华一生不得施展,留任长沙,却为湖湘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作者在肯定贾太傅才华的同时激励当代才俊与时俱进,积极入世,可谓旧材出新意。
长沙的“傲腿”
文∕梁振华
大大小小的城市,总会有一些令人侧目的东西。要么是一段历史,要么是几处陈迹,要么是一群别有风味的人。这林林总总的一切,像浮尘一样飞扬在建筑物的上空,构成了这座城市鲜活的气质与韵味。然而,这城市的气质仿佛也是“与时俱进”的。对长沙来说,历史的轰轰烈烈仅仅是怀旧者的谈资,在天南地北人的眼里,长沙如今蜕变成了一个“快乐大本营”,文化娱乐成了这座城市的看家招牌。而这招牌上最为醒目的标志,除了名声在外的湖南电视,更有那持续火爆的“歌厅文化”。这话从某些“外来客”嘴里说出来,总有那么一股酸酸的味道,疑惑,调侃,嘲讽,约莫还有一点妒忌,五味杂陈了。可我倒不觉得这是一件坏事儿,说得堂皇一点——用文化产业推动城市的经济造血功能,实现“文化建省、文化建市”的目标,可谓功莫大焉;说得琐碎一点——古城老百姓懂得享受,而且有了享受生活的去处,图个精神饱满、心情畅快,又何乐而不为?借长沙方言来打一个荒唐的比喻,我倾向于把举国无双的歌厅文化看做是长沙的一条傲腿。在盛行“眼球经济”的商品时代,不时亮出来秀一秀,一来保持城市的知名度,而来拉动消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