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始得西山宴游记》与《独坐敬亭山》比较阅读之浅见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8/31 9:55:06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470字。

  关于《始得西山宴游记》与《独坐敬亭山》比较阅读之浅见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组汤春耐
  关于《独坐敬亭山》(以下简称《独》)和《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下简称《始》)的相互配合,我的构想是,能否在同一个母题之下对二者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用这种比较阅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落魄文人寄情山水的思想根源的认识。
  两篇作品采用的都是对比的写作手法,《独》在首联将与自己志不同道不合者比喻为群鸟,其生活态度和方式为高高飞去,这是一种主动地,对入世的向往与追求。而这种生活方式和思想追求本身就是与清高孤傲的李白是抵触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仙在趋炎附势的潮流下宁愿去享受自己的一片孤独,而这片孤独的载体,就是与李白互相看不厌的敬亭山。孤云之悠闲、敬亭山之沉稳,与高高飞去的群鸟形成了强烈对比,这是一种物化的过程,李白将孤云与敬亭山视作自己,又将自己比作孤云与敬亭山,这点柳宗元的《始》就与之不谋而合,也主要是通过外物之间特点的对比来突出自我的坚定。表层的不同在于《独》是双对比的写法。即又取动态的云为寄托,又取静态的山为依附,动静之间传达自己两种心态:一是悠闲或者清闲,淡泊与寡欲;二是沉稳与淡定,宁静与怡然。《始》则通过一定曲折的经历描述了打动作者内心的西山之怪特。
  在研读《始》的时候,教学者要紧紧抓住标题的“始”字,这个“始”理解为“才”,即“才开始发现西山之美”,并非作者之前从没看到过西山,而是没发现它的奇特而已。一个转折性的“始”,就点明了全文作者在游览心得上的强烈对比。
  首先是永州群山与西山之对比。作者怀着“恒惴栗”的心态攀爬了一座又一座的永州之山,又一次次在每一座山上拨草而坐,饮酒醉倒,然后起身归去。即使在梦中能圆自己的理想,但是终究会醒来,所以原文的“觉而起,起而归”,紧跟在“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后面,可谓一票否定了群山宽心之用。这和王羲之《兰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是同一个层面的意思。暂时的寄托是不能解决深入肺腑的伤痛的,这一个起伏过程,这个由暂时寻找解脱道未果是为下文真正发现超然的美是作了个波折性的铺垫,这是李白的《独》诗中所没有的。醒来还是离别而已,而唯有怪特之西山,却能真正让作者做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第二,是朝中谄媚之徒与柳宗元的对比。这两层对比,与《独》是完全吻合的。柳宗元认为西山之所以怪特,其一是高。“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虽同为对比,李白的《独》诗中又不尽相同,是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悠闲随意、敬亭山之沉稳低调形成的对比,“飞尽”即远离,远离即追寻,因为众鸟之远离,所以孤云、敬亭山是孤独的,因为众鸟之寻觅是“皆为利来皆为名往”的奔波,于是孤云与敬亭山都是悠闲的;其二是绝,绝就是无人到达拜访之意,“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可见西山是没有较为明显的上山之路的。侧面表现了西山之人迹罕至,因为绝,则更能引起柳宗元攀登之愿,这也是《始》之特点。
  不过最重要的,是第三:西山之怪特的集中表现或者说最本质的特征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