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文言文教学“文道合一”的几点做法
- 资源简介:
约3030字。
谈谈对文言文教学“文道合一”的几点做法
浙江省青田县华侨中学(323900) 周岸
联系电话:15957837383
电子邮箱:zhouan789@tom.
中学生里曾流行一则名为“三怕”的打油诗,叫做“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文言文成为学生惧怕的对象之一原因有很多,文言文要求背诵,而且在字词的运用和句子结构方面,与今天使用的现代白话文有较大差异,再加上许多老师教学方法不适当,把文言文当做外语来教,普遍采用“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八字真经”教学方法,致使学生怕学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老优秀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陶冶情感,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通过品鉴文言作品能对学生艺术敏感力的培养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熏陶。文言文教学不仅仅要关注“文”的落实,同时还得注意“道”的熏陶,那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做到“文道合一”呢,笔者就平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披文入境,落实字词
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字词的教学许多老师习惯一味地通过词语解释和语法分析、句子翻译等标准化题型来反复讲解操练,这样会使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变得索然无味,结果是事与愿违。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就是常用文言字词的积累,这是事实,但这并不需要课堂要专门把字词拎出来分析讲解。那种先讲好字词和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文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做法,实在不敢苟同。古人特别讲究炼词炼句,文言文一般有能提领全文的重点词句。我们完全可以抓住若干关键的词语或者句子来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文本阅读的点拨教学融合起来,不失为省力高效,切实可行的着眼点。我们来看一个案例:(《湖心亭看雪》教学片断)
通读课文,思考:
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学生很轻松地找到一个“痴”。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生:傻,笨!
生:呆。反正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咱们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呆气了。
学生开始赏读品味
一品“痴”行:“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分析过程中可以解决“俱”、“绝”、“是日”“更”“独”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提问:孤独的张岱来到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找出描绘雪景的句子。
二品“痴”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个赏析过程既可以理解“沆砀”、“芥”等生僻字,同时还可以品味“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
这些教学过程,授课者就用一个“痴”字贯穿整个课堂,既落实了字词解释、翻译,同时还赏析了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体会了张岱那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二、文道统一,赏析文本
文言文教学容易重文轻道,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字词掌握了,课文也会翻译了,就算是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对于文本的分析往往“飘然而过”,不愿意深究。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不论何种文体的文章,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总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在入选教材的这些作品中不管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还是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等等,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因此,我们要转换以往的观念,不应该把文言文的教学局限于了解古代文化的载体,而应该像学习现代文一样,文道相结合,深入地品味其思想内容,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