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光头发微》教案10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剃光头发微
教学目的
1、 学习从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并针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的写作特点。
2、 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 品析杂文的漫画语言和寓深意于讽刺与幽默之中的意味。
重点难点
1、 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2、本文的写作思路。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解题,基础知识学习,分析作者的思路,初步理解文意。
一、从光头引入本文,文中对联的猜测——理发师
二、解题
发微,发,探究之意;微,奥妙。剃光头发微,即要探究剃光头一事中所潜在的人的心理,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以及现象后的内在本质。
敏锐的作家,尤其是杂文家,大都能用锐利的眼光来观照社会现象,并能透过这一看似平凡的现象,进行冷静的思考,而后给人一个触目惊心的启示。著名作家何满子通过“剃光头”这一小现象,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大问题。那么本文又通过剃光头反应了什么问题?
三、学生自读课文并展开讨论,然后回答对本文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相互解答。
四、 介绍作者及基础知识练习
1. 教师用书中有关作者的介绍,补充
“何满子”这名字有点怪,本是曲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这是一首描写宫女哀怨感叹的诗。诗歌没有正面批判葬送宫女青春、生命力的皇帝,但从诗人对宫女的这种深刻同情中,人们会很自然地厌恶那深锁的宫门和作威作福的皇帝么?
作者: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参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等书,上海杂文学会顾问。
2.基础知识,
发髻:在头顶或脑后盘成的各种形状的头发。
不羁:不受束缚。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差池:差错。也作“差迟”。
切肤之痛:切身感受到的痛苦。
牛山濯濯:本形容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文中指人头顶光秃秃的样子。
悻悻而去:愤怒地离开。
五、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6节):由理发引出济南市一家理发店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的事,并对原因加以分析,表现作者极大的愤慨。
第一层(1—2节):谈及古代理发师的地位。
第二层(3节):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
第三层(4节):古代剃光头的原因。
第四层(5--6节):现代剃平头的原因以及济南理发工人拒绝给“乡下佬”剃平头的原因。
第二部分(7—8节):由“剃光头”一小事,谈到掌权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
六、作业
继续讨论本文的写作意图,完成知识与能力训练题
第二课时
理解文意。深入体会文中重要语句,体会文章讽刺与幽默的意味,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一、师生相互提问理解文意
第一段中作者由“剃光头”联想到哪些事情?
联想到古代的髡刑和许多国家的罪犯剃光头。
古代的“髡”刑实施的目的是什么?
在于政治上或人格上和其他人区别开来。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石达开的这副对联妙在何处,何先生为什么对此大加赞赏?
对仗工稳,造意豪迈,用于理发师,又像用于沙场勇士。想像瑰奇,妙不可言。因为这副对联作者没有像旧社会上层人物那样鄙视理发师,描写了理发师那睥睨人世的豪情。
“既不是”后呼应的常常是“也不是”,为什么作者不用,却用了个“也肯定不会是”
因为下文是站在“乡下佬”角度的揣想之辞,并不是在陈述事实,所以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