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应走向生活化”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浅谈“语文教学应走向生活化”
楚门一中 郑海泓
内容提要:本文从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出发,就“课堂容量小、生活圈子小、广泛性不够”三方面做初步探讨语文教学应走向生活化。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活化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的话,这话在语文界广为传诵。那就是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求学生悉心观察生活,细细体味人生,感悟生活哲理。我们知道,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语文是人们的交际工具,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语文要在运用中学习,在学习中运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语文又苦又累又烦,他们象是苦行僧,整日按老师的要求刻苦学,狠命读,拼命记,埋头写,认为只要按照课本上的要求掌握有关知识就能取得好成绩,到头来却收效甚微,学得东西也不灵活。探其原因,是没有摆脱书本这个圈子,没有把语文学习当成一种愉快的活动,不懂得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学”相结合。
这种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学习方式,使许多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一考就懂,考后则忘,高分低能,低分更无能。从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出发,以下问题应引起大家的关注。
1、课堂容量小。
我们应该反对就书论书的程序式教学手段,而把广泛的社会生活纳入课堂,成为课文的活性材料。在语文教学时,我们常常以教师讲析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去获得知识,提高读写能力;教师布置的作业大多是些书面习题(尤其是繁琐的所谓的标准化式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