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 资源简介:
约5260个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湖南省宁远县冷水镇中心学校 欧阳土升
联系电话:13874722228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包含了大量有关自然题材的文章。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相机地渗透环境教育。一是通过朗读渗透环境教育;二是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多媒体课件渗透环境教育;三是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渗透环境教育;四是通过作文教学,有机渗透环境教育;五是在语文活动中正确渗透环境教育。
关键词:语文、环境教育、渗透
初中语文教材包含了大量有关自然题材的文章。有与爱环境和欣赏环境相关的内容,有与环境科学和环保知识相关的内容,还有与环境道德和环保行为相关的内容。这些文章有的是生动活泼的故事、童话、诗歌,有的是抒情写景散文,还有的是一些科技性较强的说明文。它们不仅以各种方式展现了美好的大自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还涉及一些以人口、资源、能源等为题材的内容,在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感受美好大自然的同时,也认识到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人口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相机地渗透环境教育。
一、通过朗读渗透环境教育。
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音乐美,写景状物也出神入化,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朗读。有声有色的朗读,能渲染气氛,激发情感,能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们完全可以集审美教育与环境教育一体,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美丽的画面,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在指导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颂课文时,使文中的人、情、景跃然纸面,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感受春带给我们美,感受书中的“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心灵日臻“净化”,教师在稍加点拨,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共存的重要性。如教学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毛泽东在此词中塑造的形象巨大,大到巍巍乎惟此为大的崇高感。那起伏不尽的群山,巨大隆起的高原,不仅在舞动,在奔驰,生命力如此旺盛,而且有着进取、挑战的姿态和意志,要与覆盖在头顶上的那高远、阔大、威严而神秘的“天公”比试高低,而且似乎胜利了。这里有一种“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超越一切的力量,融合着作者“自我”的美的形象,令人感奋。给人以豪迈感和崇高感。朗读时,要把远大的抱负、如潮的激情与博大、雄浑、壮阔的空间联系起来,读出作者的豪情万丈、居高临下、意气轩昂,表现出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这样才能领会作者选择这些自然景观的美处。
又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一进课堂就说:同学们,我们现在正饱受着严冬的寒冷,总是希望着冬天早点过去,春天早点到来,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