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1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醉翁亭记
【教学目的】
背诵全文;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在读读背背、理解基本内容的过程中揣摩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学习描写景物的方式。
教给两种方法:“也”、“而”的朗读,文脉记诵法。通过迁移、比较,提高朗读、背诵和阅读分析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口头训练,导入新课:
背诵《岳阳楼记》第五段,而后谈谈自己对这段议论文字的理解,大家评议。
由范仲淹导出欧阳修: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
二、学生自读“阅读提示”,勾划重点,然后对照注释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教师利用练习一读前提出要求,并提示。
1.勾划并统计文中的“也”字、“而”字。
2.提示:
“也”字表示的语气主要有三种①判断语气(名词作谓语),如“环滁皆山也”;②肯定语气(动词、形容词作谓语),如“太守自谓也”;③解释语气(用在因果复句末),如“……,故自号曰醉翁也”。
“而”字的读法:表顺接的轻读,如“日出而林霏开”;表转接的重读,如“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也”。
(说明:切勿涉及过多的古汉语语法内容。)
3.注出“也”字的语气,标出“而”字的读法。
三、教师指导学生研读第一段,
步骤是:
1.按练习一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解释加点词语,学生质疑。
林壑尤美(尤其)蔚然而深秀者(幽深)名之者谁
(给……命名)
3.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4.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5.抓文脉,当堂背诵。
四、按上述步骤,学生自读第二段,教师点拨。
要点是:
1.朗读后,体验骈散结合的句法对朗读的作用(骈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散句节奏舒缓流畅而富有抒情韵味)。
2.炼字:开、归、暝、发、秀、高、洁、落、出、乐。
3.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