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册诗歌鉴赏练习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高语第三册古代诗歌鉴赏练习
韩寒东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造口:一名皂口,在万安县西南60里。南渡之初,金人追赶隆祐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②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1.对这首宋词文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中间多少行人泪”,直接点出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宋隆祐太后被金人所追之地,将满腔的悲愤化成这悲凉之句。
B.“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京,遥望长安,可惜被无数青山重重遮拦。
C.“东流去”用来比喻正义所向,任何人也阻挡不住浩浩的江水。
D.最后一句借闻鹧鸪之声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北方失地充满了希望之情。
2.关于这首宋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词起笔横绝,郁孤台三字劈面便突起一座郁然孤持之高台,进而更写出台下清江之水。
B.作者用“可怜”二字,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当年隆祐太后被金人追杀无力还击的落魄情景。
C.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之景说出心中之事,达到意内言外的极高境界。
D.这首词抒发了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的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的深情索念,表现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
答案解析:
1. D “正愁余”出自屈原《九歌·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增添了沉郁凄迷的氛围;鹧鸪声声则更是烘托了胸怀愁苦的心态。其呼唤词人莫忘南归的胸怀,或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忠愤?难作一实指。而“充满希望”之说则有失偏颇。
2.B 抬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高远,可惜无数青山重重遮拦,非指隆祐太后“可怜”。
3.阅读李煜《虞美人》一词,指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虞 美 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何时了"是指难挨的屈辱生活,时光漫长,令人生厌。
B.“东风”即指春风,写出“小楼”主人对东风的留恋,抒发了词人怀念昨天的一丝喜悦 之情和热烈情绪。
C.“愁"字概括了词人的万千感慨,在词人看来,这“愁"如同春天的江水,滔滔东流,永无止境。
D.全词虚设问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深。
解析:
3.B “又东风”点明了作者归来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无限感慨,哪里有“一丝喜悦之情和热烈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