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课堂实录5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12/13 10:41:2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910字。  《夏》课堂教学实录
  刘湘玉
  师生问好!
  今天就带领大家一同走进当代作家梁衡的《夏》。
  (板书作者:梁衡)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仔细的想,你都能从老师的朗读中捕捉到夏天的哪些画面?
  (音乐响起,大屏幕滚动出现文章内容,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读文章,学生凝神静听。)
  师:请同学们都睁开眼睛,刚才听了老师的朗读,你都看到了夏天的什么?
  生:我看到了夏天的麦浪。
  师:什么样的麦浪?
  生:一望无际的、金黄的、翻动的麦浪。
  师:听得仔细,说得也好,你看到了夏天最具代表性的景物——麦浪。
  生:我看到了农民伯伯正在地里挥汗如雨地割麦子。
  师:你觉得他们割麦子的情景怎样?
  生:很辛苦。
  师:你割过麦子吗?
  生:没有。
  师:如果一天有机会你也到农村去,割割麦子,干干农活,我想你体验到的就不仅仅是劳动的艰辛,还有收获的欢乐呢?
  生:我还看到了地里生长的高粱、玉米、棉花。
  师:说实话,你真得见过吗?
  (生摇头)
  师:如果有机会,我们这些城里的孩子还是要到农村的田间地头去走走看看,那里有我们的父老乡亲,有我们的“菜篮子”,也有我们的“天下粮仓”。
  师:刚才同学们整体感受了“夏”,但学习一篇文章,只观其表,不看其里是不行的。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次走进文章,品味精词妙句,感悟作者情感;先独立思考,自己不能解答的,与其他同学合作。
  (学生先朗读课文,然后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巡回点拨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合作得很积极,讨论得也很热烈,那谁先来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
  生:我找到了一个好句子“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
  师:这句话好在哪里?
  生: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夏天的炎热。
  师:既然是比喻,那作者把夏比作成了什么?
  生:炉子。
  (众生笑,该生及时纠正)
  生:炉子上的一锅水。
  师:一锅冷水吗?
  生:不是,是一锅热水吗?
  师:一锅热水吗?
  (众生疑惑,不能作答)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这句话,这到底是一锅怎样的水?
  (众生朗读此句话)
  生:一锅由冷变热的水。
  师:如果换成文中的词语再读一边。
  生:一锅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的水。
  师:唉!这锅水开得可真不容易。
  (众生笑)
  师:水由冷到泛泡,到冒气,再到沸腾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正是夏天的一个变化过程。作家梁衡巧妙得将夏天比作一锅水,而且是一比到底,实在是妙绝。其实,文中的精词妙句又何止这一处呢?
  生:我觉得文章中的几个动词也用得很好,如“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中的“挑、举、匍匐”三个动词,使本来没有灵性的农作物也有了人的感情。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