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备课资料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选修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12/26 15:43:0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9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350字。

  《六国论》备课资料
  作者:吕振中
  高中语文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的标题为《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该标题突出了散文逻辑性、抒情性的特点。但如何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此特点尤其是“气脉”还须作进一步的研究。笔者以该单元首课《六国论》为例教学尝试如下:
  一、感知文本,“因声求气”
  古人创作,常常“气”积于心中、发于笔端、流于文中,结句成段,构段成章,往往以“气”役之、以“气”贯之。有“气”则生,无“气”则亡。曹丕曾用“气”来评论“建安七子”的文章:“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以力强而致。”(《典论•论文》)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气”乃文章的特质,是作者表达写作意象的力量与气势的体现,它贯于整篇文章,使文章气脉相通。而读者要想感知文章的“气”,诵读是有效的途径。“因声求气”,“由气而通其意,以及其辞与法”(张裕钊《与吴至甫书》)。汉代王充也在《论衡•程材》中说:“儒生之性,非皆能善也,日夜讽诵,得圣人之操矣。”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言语作品的诵读涵咏,逐渐感悟“圣人”在言语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操”——即情思意绪与文章气脉。
  教学《六国论》时,课前要求学生:抄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诠释课文;朗读课文三遍。上课时,不急于讨论课文内容,首先指导诵读:先指名男女学生分别朗读全文,力争读出语气,读出文势,抑扬分明。然后讨论如何“因声求气”:课文开宗明义“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宜读出无可置疑之气势;接下来的论述语短气足、言辞斩截,对比之下,宜读出一种雄辩的气势;中间两段,行文多用对偶和排比,增强了文气,特别是一些对比,宜读出鲜明的感情倾向;“呜呼!”以下四句,宜读出前三句绝对压倒后一句的语势;其后一节,以“悲夫”开头,形成一大转折,然后归结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宜读出其情感的沉郁,语气的激切;最后一段,与这上一段文气的流动过程相近,宜读出更大的力量和音节上的回旋之美。
  在此基础上“煽动”学生的情绪,使之进入角色,以声传情,放声诵读,读出文章高下、缓急、顿挫之声气……
  二、探究文本,把握“气脉”
  《六国论》的文字不是很深奥,在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互文见义”等方法,主动探求字词的意义,掌握重点字词及文言现象。然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讨论本文的写作思路,进而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脉络(即“气脉”)。
  各段讨论问题如下:
  (第一段:)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阐述的?
  明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是本文中心论点。对此,作者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的,“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是两个分论点。
  2、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有什么意义?
  明确: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紧扣了题目、明确了论题,在结构上具有提起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第一个分论点承中心论点直接提出,顺应自然。第二个分论点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提出,引人思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